「法國的羅浮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收藏博物館,但它選擇收藏的 第一標準,是這幅作品的用紙的壽命。」 「世人都知道印刷錢幣用的 是最好的紙,但錢幣用紙的壽命理論上不會超過300年。」 「一般印書用的輕型紙保存年限是20多年,失傳百年的開化紙被復活,壽命 可達2,800多年。」
9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楊玉良, 在浙江省開化縣召開的「開化人發展大會」說「開化紙僅憑2,800年 的壽命,就可傲立世界之巔,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開化紙,又是中國古紙之極品。開化紙,因產於以 浙江開化為中心的地域而得名,因為其白色的紙上常常伴有一星半點微黃 的暈點,如桃紅,又稱「藤紙」、「開花紙」、「桃花紙」。開化紙,始於唐宋,盛於明清。
瑞典親王初見古紙極品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說,「古籍保護是文物 保護中最艱難的,紙張的保存與酸鹼度、化學成分、纖維長度、白度、韌性等息息相關。 清朝時期盛產的開化紙,耐老化、壽命長、細膩潔白、簾紋不顯、溫軟柔潤,是最名貴的 宮廷書籍用紙。」「開化紙的韌性、着墨程度等都是一般紙張無法媲美的,用開化紙印製的 書本,拿在手裡確實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故宮博物院原圖書館館長、殿版古籍研究大家翁 連溪認為,開化紙薄、透,卻不容易發脆、損壞,若經妥善保管,幾百年後仍嶄新如初。
1932年,瑞典親王訪華參觀北平(京)故宮時,見到乾隆時期用「開化紙」印刷的「殿 版書」,十分驚訝。他說:「瑞典現代造紙業頗為發達,紙質雖優,但工料之細,尚不及中 國的開化紙」。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對開化紙有更形象的說法:「開化紙不但是中國明 清兩朝最好的紙,更是內府官刻寫本最好的用紙,如果說,中國紙是一頂皇冠,開化紙就 是皇冠上的那顆夜明珠,恢復開化紙是中國文化的大事件」。
乾隆盛世紙藝登峰造極
開化紙是中國最好的傳統紙張之一,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內府和武英殿以及揚州詩 局等所刻印的圖書,多用「開化紙」,尤其是乾隆盛世時期的「開化紙」,品質極優。
近代大藏書家周叔弢先生(建國後曾任天津市副市長)在全面收藏整理清代「開化紙」 印本的基礎上,認為乾隆朝的「開化紙」達到古代造紙之頂峰。
資料顯示,清朝的《四庫全書》、《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全唐詩》、《欽 定全唐文》、《禦制數理精蘊》、康熙年間的《芥子園畫冊》、《冰玉山莊詩集》、《淵鑒齋禦纂 朱子全書》等,都被認定為是開化紙系的刻印本。
台灣省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原藏於紫禁城,共36,078冊、6,144函, 就是清朝年間從乾隆38年(1773)2月成立「辦理四庫全書處」(後稱「四庫全書館」),到乾隆46年(1781)12月,歷時9年謄寫完畢的第一套《四庫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 除此之外,還有直接冠以開化榜紙刻印的《春秋集傳》、《聖訓三百卷》、《上諭軍令條 例》、《仁宗睿皇帝聖訓》、《欽定國史大臣列傳》、《古文淵鑒》、《朱批諭旨》、《禦制詩》第 三集等50餘種。清內府有「四殿兩閣」,均刻印書籍,惟武英殿刻本最為講究,一般由皇帝親選最有學問的碩學鴻儒、百裡挑一的工匠,從編纂、雕印、校刊和裝潢品質均是登峰造極。 在用紙方面,清內府本以開化紙系、宣紙、連四紙和棉紙為主。開化紙系的榮耀在明清兩 朝被提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是中國古紙的極品,也是清後官私刻印及收藏家手中的珍寶。
填補修復古籍用紙缺口
清代晚期,受戰亂、造紙核心原料枯竭、西洋機器製紙的衝擊等影響,開化紙造紙技 藝逐漸沒落中斷,製作技法已經失傳。「紙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開化紙享譽中 外數百年,乃中國瑰寶,恢復和傳承開化紙製作技藝就是振興中國傳統文化。」得知開化 紙技藝研究中心遇到種種科研難題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復旦 大學原校長楊玉良深受觸動,欣然應允出任研究中心高級顧問,並於去年,正式啟用「開化 紙——楊玉良院士工作站」。
9月23日,在「開化人發展大會」上,楊玉良院士向參加大會的700多位開化籍海內外人 士宣布:「經過眾多專家學者反複研究、實踐,失傳已久的開化紙如今重獲新生。已復原出 最少可達2,800年壽命的開化紙」。
開化紙壽命長的獨特優勢、在傳承歷史文化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開化紙的重現, 可以再度確立世界第一手工紙的地位,重塑造紙術發明國的形象。
內地普查登記的古籍多達5千多萬冊,現有1,500萬冊亟待修復,但內地仍沒有好的修復用紙,一些珍貴古籍仍需進口昂貴的國外修復用紙,開化紙的復活,即可填補這一缺口。 楊院士說,紙張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恢復中華民族最好的紙張之一,開化紙重現了四大發明古國的榮耀。復原開化紙是起點,不是終點,不能僅單純的復原開化紙, 更要研究、保留製作傳統紙張最好的技術,造出最好的手工紙,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學者:五千年壽命
2017年,開化召開了「開化紙製作工藝及開化紙本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 的近百名業內知名專家、學者發表了諸多重要評價。現摘錄部分評價如下:
楊玉良(原復旦大學校長、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院士):紙是傳承中華傳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開化紙享譽中外數百年,乃中國瑰寶,恢復和傳承開化紙製作技藝就 是振興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我們的努力,開化紙最難的問題已經克服,生產出的紙張壽命 達到4,000至5,000年將不是問題。
翁連溪(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開化紙薄、透、不容易發脆損壞,最好的開化紙若妥善 保管,數百年後仍嶄新如初;在制定開化紙標準體系時,鑒定紙張工作一定要仔細,建議 遴選5至6種內府紀錄且業內公認的殿版書,作為鑒定開化紙的紙本樣書。
張志清(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我堅信開化紙很快就能成為 「高精尖」的書籍印刷用紙、修復用紙甚至是高端書 畫用紙。這項傳統技藝完全恢復後,開化紙將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為關鍵的一項技藝。
德國專家:令人驚歎
韋力先生(著名藏書家):國家圖書館要牽頭到各 大圖書館,把開化紙本圖書的目錄找出來,進行歸納 推理,形成開化紙標準體系,通過這個標準體系,進 而推算出當今全球開化紙本藏書的數量。
楊光輝教授(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華古籍 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用開化紙製作的第一款文創 產品—齊白石銅版畫作品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開 化紙抗壓能力強,紙張韌性好,印刷效果好,這也是 未來開化紙進軍藝術品印刷市場的一個很好的開端, 我對此充滿了期待。
德國漢堡大學專家 Agnieszka:對我來說,開化 紙並不是一個熟悉的名詞,通過此次研討會,我對開 化紙有了自己的理解,我很高興這次能來開化學習, 聽了專家學者們的討論,我了解到開化紙印刷的古籍 今天仍有大量傳世,且大多保存狀態良好,紙張潔白 雅致、質地柔軟堅韌,實在令人驚歎。
本報記者:方東雲 圖片: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