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非香港獨有,造島強國丹麥也剛宣布起人島安置人口,但與林鄭「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林鄭將原本填海1000公頃加碼至1700公頃,燒千億甚至萬億元,至少15年後方見成敗,似是一場與大海和時間的對賭。填海在民間掀起反對浪潮,更觸發萬人上街抗議。有學者和工程師認為,計劃暫只是「一紙概念」,財政、技術和氣候風險上存變數,而沉降和漂移則難免。
記者:李泳林,黃新杰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出爐後,社會各界有褒有貶,但反對聲音越演越烈,守護大嶼聯盟周日更發起大遊行,萬名市民遊行到政府總部,高減「明日香港,我哋話事」、「倒錢落海,禍延後代」、「若要環境好,不要人工島」等口號。有市民斥林鄭填海規模打造昂貴大白象工程是「萬億噩夢」。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批評,林鄭以威權施政,推明日大嶼計劃激起大批市民憤怒。他認為本港非土地短缺,而是土地分配不均,土地集中在權貴,林鄭「唔敢郁」,卻大幅填海,漠視全球暖化及海平面上升,是犧牲港人未來。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東大嶼計劃非全新,「十幾年前喜靈洲已有研究做超級監獄,據講水深較淺,較易填海,已有工程、水流、水深、施工、鑽探等基本資料,他稱:「一般第一選址是交椅洲」,但現時計劃比2011時大,他稱「都幾肯定」會有沉降、漂移等問題,因工程造價貴、面積大,「容許沉降係正常」,只是程度問題,「要視乎擺幾多錢 (去應對)」,漂移方面也類同。

至於人工島的抗風浪能力,黃稱:「如果一望無際,個浪係會好大,」但只要海堤設計容許,預定提高海堤便可以應付,他指:「赤蠟角機場未試過有水浸,因海堤高過海平面6至7米」。要減少工程風險,黃認為最重要事先正確估算,在造價及質素間取得平衡。在財政上若攤分每年用幾百億,他認為財政上不需擔心,但會影響其他基建預算,預計超支則視經濟環境,會時有時無及「起起伏伏」。

土木及結構工程師劉志成歡迎林鄭建議,認為香港缺乏建屋土地及長遠土地儲備,他認為政府在填海技術方面有經驗,但要在保育和住屋需要間取得平衡。他認為,每一塊人工島有數百公頃大,會建造「rock dam (海堤)」阻擋海浪,故對漂移影響小,最重要是施工時「預咗設施有沉降,只要俾足夠時間佢沉降」就不成問題。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表示,在海中間填海會犠牲生態服務價值,並指出有外國科學家發現,23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10至15米,反問花上數千億到萬億港元,興建一個不可持續城市是否值得。黎強調,計劃是「天地人不容」,即是不理氣候、不理成本效益及犧牲了這一代人的利益,三方面都不會容許。

政府發言人回應稱,明白社會對建造人工島的關注,會在之後的研究進行所需的土地勘測、技術研究及項目對交通、環境等影響的評估,以制訂方案,為日後的公眾諮詢提供更全面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