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灣區特輯
港府資助老人院宿位難求6,000港長者等到死
大灣區概念養老曙光初露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愈見嚴重,生活成本高昂、貧富懸殊令安老成為社會一大難題;加上政府應對不力令問題加劇,去年有超過6,000長者「等到死」都未能入住政府資助宿位。一小時生活圈的粤港澳大灣區養老,會是本港老化人口的出路嗎?本報記者親身前往大灣區其中一間惠東養老院,為大家深入了解。
記者:李泳林 攝影:黃雲慶
本港長者對安老宿位需求殷切,截至去年底,申請資助安老宿位的輪候名單多達3.5萬人,另6,000長者輪候途中離世。即使每年新增8,000個宿位,按目前人口老化速度計算,也要30年後才能滿足需求。
位於惠州巿惠東十里銀灘的CP長者屋,把美國養老模式帶入中國,主張「醫養結合」的醫療輔助式安老院。項目面積達到22,000平方米,現有一橦樓高18層的主大樓以及2層高的復康中心,共提供565個宿位。
港人回內地養老大勢所趨
CP長者屋行政總裁張文景指出,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概念,正如鼓勵更多香港長者,跨境到內地養老,而選址惠東十里銀灘,不但住宿成本底,環境幽美。
張文景認為,長者應在更好環境中養老,「養老院唔係監獄」。過去十多年從事醫院管理的張文景,發現長者對醫療的需求特別多,但一般養老院醫療配套又相對較少,與長者需要不乎。他香港現時有3萬多人正輪候政府院舍位,「但好多人等到死都未有位」。就算是私人,價格也非常貴,「香港好果D可能要3萬蚊」,因在香港辦類似院舍,租金、人工等配套的成本相對較高。醫療部們港式管理
故在兩三年前計劃CP長者屋時,就已經考慮吸引香港人跨境養老。他認為院舍「環境好、醫療配套多」,有「成個海灘、花園、空氣、位置多D」;醫療部門採用香港管理模式,有齊整套急救人員及設備,還有於香港受訓的醫療人員長駐,加上醫療紀錄系統可與香港的互通,運作如香港私家醫院。院方除了設駐院中西醫、註冊護士及護理人員,為長者提供24小時醫療及護理服務外,更聘用營養師、藥劑師、語言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等,以提供復康支援。院內更設化驗室、中西藥房、各種檢查及復康訓練儀器等設備,非常齊全。
他指在院舍中,「大部分老人家的病都處理到」,亦有糖尿病等預防性檢查;即使長者要坐輪椅過關回香港醫院覆診,也可安排車輛接送,「包埋旅遊保險」。定價也下調,傾向以政府院舍買位為基準,平均由港幣7,000至12,000,其中1.2萬在價位分類上是護理需求較高的。張認為跨境養老是大趨勢,因香港樓價高、發展密度高,反問「有咩好得過環境好D、價錢唔錯、醫療水平非常豐富去養老呢?」故他希望政府可推動「錢跟人走」,即港人在內地養老的同時,可享用政府資助,以獲得更好的生活質素。
記者親身試住安老院
記者親身前往試住兩日一夜,期間參觀、試用設施。記者日間參觀了大樓地下門診及復康中心,發現設備齊全。本以為門診部有X光室、化驗室、藥劑師配藥已經很齊全,想不到連牙科診所都有,只是未有時間坐低洗牙,試試醫生手勢。記者參觀時,正值院方安排排查糖尿病,可見院方對長者健康管理不止於治療,亦有預防之意。
房間分為單人房、雙人房及一房一廳類型,由380至570呎不等,每間都備有無線上網、衣櫃、桌椅,並可選木製或護理床,床頭則設有平安鐘。記者與攝記入住的雙人房間,入房左手邊就是獨立洗手間,設計方便輪椅使用者:無門鎖趟門、大量扶手、防滑沐浴椅、電動坐廁、24小時冷熱水供應,以及平安鐘。令記者意外的是,每間房都有露台,使採光、通風都相當不錯。美中不足的是,電視收不到香港或網上電視節目,只收到中央電視台或各地衛視。加上院方會為每名入住長者安排並處理好清潔、洗衣等家務,記者認為CP長屋與其說是養老院,說是服務式公寓更貼切。
「波波」婆婆:抵過住劏房
曾輕度中風的71歲黃生,認為以往「養兒防老」觀念已改變,決定自己做好養老準備。聽到介紹CP長者屋的講座,試住、參觀後感覺眼前一亮,「好新淨、配套好、啱心水」,決定買下100萬人民幣按金形式的長者卡,打算住到老。
他喜歡院舍的服務好,包三餐連水電,環境舒服「無咁熱、空氣好」。黃生笑指當院舍是渡假屋,只在周末來住兩日,每次往返院舍及沙田屋企約需一個半小時。他希望政府可實行「錢跟人走」的政策,讓在內地養老的港人仍可享政府津貼。黃生的鄰居「波波」婆婆(82歲),表示曾於元朗、深水埗住過劏房,環境差又貴,「好D都要8,500蚊(租金)」。她遂以約9萬港元的「年租」試住一年,她認為價廉物美,「又有人洗衫、清潔,除開一個月都唔使(劏房租金)」。珠姐的母親已年過90,是2年多前院舍的第一批住客。珠姐曾在溫哥華參觀過當地養老院,認為環境很好,長者開心。她終於在CP長者屋,找到相若的環境。她甚至安排母親入住前,先在相鄰的碧貴園置業自住,方便日後探望照顧母親。珠姐指母親也很喜歡院舍,因覺得「老人之間好溝通」,平常可以搓麻雀,又指食物味道不錯,也煮得很軟。珠姐表示自己也年過60,打算將來也在院舍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