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文學大師、筆名金庸的查良鏞博士,本周二(10月30日)逝世,享年94歲。金庸的一生與他筆下的江湖傳奇一樣千姿百態,他的武俠小說成為世界華人的共同語言,在新聞、企業和社會政治領域亦有重要建樹。他在政治漩渦中更顯文人的風骨,贏得查大俠的美名。
記者:黃新杰
查良鏞自90年代離開一手創辦的明報後,過着讀書和講學的生活,2010年,經過3年苦讀,查以86歲高齡獲得英國劍橋大學頒授哲學博士學位。他曾說,自己只求學問,不求學位。另外,查良鏞於2009年獲頒「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惟近年他因為年邁記憶減退。作家陶傑在Facebook透露,查良鏞晚年患肝癌,他在本周一到養和醫院探望查,查當時在睡覺。周二下午4時許,查在視像電話中聆聽親友問候時,含笑而逝。查良鏞兒子查傳倜在微信留言悼念父親,並感謝各界慰問。明報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均發表聲明悼念查良鏞。
報章連載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24年,查良鏞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縣的書香之家,自幼受薰陶。1944年,金庸考入國立政治大學,後轉入東吳大學。1948年,金庸進入《大公報》做電訊翻譯,後南下香港。1955年,機緣巧合下,以筆名「金庸」在《新晚報》連載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自此大受華人讀者的歡迎,亦打開金氏武俠世界的大門。
至1972封筆,他共創作了15部膾炙人口的的武俠小說,包括《神雕俠侶》、《雪山飛狐》、《俠客行》、《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和《鹿鼎記》等,其筆下塑造的陳家洛、郭靖、楊過、小龍女、令狐沖、韋小寶等形象深入民心。金庸在小說中運用其豐富的歷史知識,表達的家國情懷、俠道滄桑、柔情俠骨征服萬千讀者,更被後來的學者作為金學來研究,被喻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他的作品至今仍以電影、電視劇、舞台劇、電遊動漫形式發揚光大。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門設有金庸館,展出他的小說手稿和作品,展廳中一幅「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對聯,概括了他的14部作品。
1981年查良鏞獲鄧小平接見。
1959年創辦《明報》
1959年,查良庸與友人創辦《明報》,任主編兼社長達35年,成為著名的報人和社會活動家。《明報》在80年代急速發展,1991年1月23日註冊明報企業有限公司,同年3月22日在聯交所上市,成為本港大型報業集團,多年來查與北京的關係亦時親時疏,他以報人的良知和敏銳觀察,以社論針砭內地時弊。1989年,時年65歲的查良鏞宣佈辭去社長一職,1991年12月,金庸出售明報股權予于品海,1994年辭去名譽主席及非執行董事,正式告別他一手創辦的《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