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業界的經營手法已被詬病多年,但鮮有商戶被消委會點名譴責。

涉利誘硬銷大額療程
消委會忍無可忍  點名譴責凱詩美容
有16間分店的美容集團「凱詩美容」涉以多種不良手法銷售,消委會過去3年收到82宗投訴,包括涉嫌利誘消費者光顧、再高壓硬銷大額療程、誤導合約條款及收費,以及未經同意刷卡過數、誇大美容效果等,連殘疾人士也不放過。消委會指讓商戶屢勸不改,行為愈趨猖獗,故點名公開譴責,促其嚴守正道。
記者:李泳林    攝影:黃雲慶

消委會指,2016至2018年10月,接獲有關凱詩美容82宗投訴,涉款超過235萬元,當中6成(50宗)涉不良銷售手法。消委會商營手法及消委者投訴審查小組主席黃錦輝指,投訴個案可歸納為4種不良銷售手法。第1類是以低價誘使顧客到訪,再以長時間疲勞轟炸等高壓手法,直至其購買高價療程後才可脫身。第2類是銷售人員及美容師在推銷時含糊其辭,價錢、效果與實際不符。第3類是哄騙消費者交出信用卡作登記,然後擅自簽賬。第4類是誘使肢體傷殘及精神狀況有異的弱勢人士購買療程,即使有無行為能力的醫生證明,亦拒絕退款。

凱詩在全港各區擁有16間分店。

腦退化「被簽賬」3.7萬
投訴個案中,一名兒時曾遭車禍而腦部受創,月入只有$9,000的傷殘人士,被凱詩美容在電話推銷中,以$98皮膚分析及美容服務誘至其上水分店,「被簽賬」$37,000。即使其兄其後出示提供「無行為能力」的醫生證明,要求退款仍被拒絕。亦有腦退化人士遇到同樣手法,「迷糊地碌咗萬幾二萬(元)」,子女發現後要求退款被拒。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指,在處理投訴時,凱詩美容採取迴避拖延及不合作的態度。過去3年,涉及凱詩美容投訴的解決成功率只有25%,當中更沒有個案獲全數退款。該會去年邀商戶處理投訴,對方今年4月才出席。半年後,情況未有改善,期間接獲19宗投訴,只有2宗解決,7宗未達供識,餘下10宗凱詩美容不作回應。

黃鳳嫺又指,美容行業良莠不齊,但消委會並非執法機構,最多只能盡道德責任點名譴責,以警醒業界及市民,或轉介投訴至海關及警方。她認為應盡快立法引入強制性冷靜期以保障消費者,因刑事舉證難度高,商戶往往因當事人記憶細節不清而脫罪,冷靜期正好補足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