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首次近距邂逅地球人
美國NASA太空船「新視野號」,再譜人類探索宇宙的新篇章,飛越離地球65億公里遠的太陽系邊緣,拍攝到小行星「天涯海角」清晰照,創下人類飛行器探索最遠和最古老天體的紀錄。據傳回地球的照片顯示,「天涯海角」由兩個球體組成,形狀如「雪人」,科學家相信它保留太陽系形成初期的物質,有助揭開各行星的起源之謎。
記者:盧沛立 互聯網圖片
曾在2016年傳回「冥王星」高清圖片的「新視野號」,於美國東岸時間本月1日凌晨12時33分飛掠位於「古柏帶」內,正式編號為「2014 MU69」的小行星「天涯海角」,掠過時的速度為每秒14公里,最近距離僅3,500公里,也是「新視野號」在星際旅程中,最接近「天涯海角」的一次。
主導探索計劃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為了讓「新視野號」專心飛行和搜集數據,於去年12月31日下午至本年1月1日上午暫時切斷與實驗室與「新視野號」的聯繫,再加上從「天涯海角」傳訊號回地球需時約6小時,實驗室要待至當地時間1日上午10時30分,才收到「新視野號」「報平安」,象徵它已安全掠過,
由「保齡球樽」變「雪人」
「新視野號」隨後陸續傳回數據,第一波的照片顯示「天涯海角」外形較修長,有如「保齡球樽」,估計長33公里,闊16公里。科學家發現小行星在翻滾轉動,但未確定其是否單一天體。隨後,「新視野號」再傳來更清晰的照片,顯示小行星由一大一小天體相連而成,外形更像「雪人」,並呈暗紅色。
對於「天涯海角」的形狀,研究員穆爾估計是因太陽系形成初期,冰和塵粒旋轉,導致兩個天體,以每小時2至3公里的「龜速」相撞後黏連住;而暗紅色,則可能是因冰塊反射宇宙射線和X射線所致。更高清的彩色照片最快在1月底或2月才傳回地球,屆時科學家才可判斷「天涯海角」是否有外環或衛星,又或是小行面表面上有否任何隕石坑。估計「新視野號」要花兩年才可將全部數據傳回地球。
「太陽系」最完好遺跡
「古柏帶」是距離太陽75億公里遠的區域,該區域的溫度低至攝氏零下200多度,令化學反應停滯,小行星得以保留形成時的狀態,因而被視為太陽系誕生以來保存最完好的遺跡,科學家古柏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此假設,故命名為「古柏帶」。「天涯海角」的今次蒐集的數據,有助研究早期太陽系的物理和化學環境,提供其他行星起源的答案,甚至有助了解太陽系外其它的行星系統。
新視野號2006年1月19日發射升空,於2007年掠過木星,2015年7月14日從冥王星旁邊飛掠,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探測冥王星的太空船。期間不斷傳回前所未見的照片,包括拍到冥王星表面的心形圖案。「新視野號」隨後繼續探索「古柏帶」,估計會在該區域探索至2021年,燃料將在2026年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