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總經理謝世謙(左)和桃園機師工會理事長李信燕簽署「團體協約」,終結罷工。

華航增成本4千萬元 工會棄罷工權3年半
台灣史上最長的機師罷工,持續7天後結束,雙方就工會的5項訴求達成共識。華航每年增加成本約1.56億元新台幣(下同/折合約4,000萬港元) 改善「疲勞航班」;工會亦無堅持禁「搭便車條款」,資方可將福利擴及非會員。雙方還同意簽署「團體協約和平義務」。勞資雙方未來循調解和仲裁解決爭議,意味勞方暫棄罷工權3年半。
記者:盧沛立  互聯網圖片

華航勞資雙方在本月13日凌晨1時開始,經歷11小時「紅眼協商」後,僅達成「疲勞航班增派人力」共識,後在14日展開第4場協商。惟過程並不順利,雙方就台籍和外籍機師聘任及升訓安排「卡關」,更要「轉戰」密室商議達7小時。至晚上10時,各部會代表在交通部召開記者會,並由華航總經理謝世謙和工會理事長李信燕代表簽署「團體協約」,10時25分正式終結機師罷工。

台灣史上首次機師擺工終於落幕。

華航和工會最終各有讓步,華航承諾,飛行時間8小時以上的航班會由2人增為3人、12小時以上則由3人增至4人,預計每年增加成本約4,000萬元。另外,5條特殊航線有特別處理,美國安克拉治至紐約來回航線、帛琉和西安改派3人、重慶紅眼貨機派4人、關島仍派2人但安排住房,料增成本逾1.1億元。華航亦同意兩年內只會聘用外籍副機師,若條件相同將優先聘任和升訓台籍機師,但若外籍機師居住在台灣地區需依移民法辦理,則不適用。

交通部長林佳龍(左)感謝副長王國材連日來充當「和事佬」。

勞資簽和平條約 暫放下「武器」
工會方面則在禁止「搭便車條款」上讓步,資方若把協議福利擴及非會員,將不設罰款,形同不具強制力。雙方又簽署「團體協約」,在3年半有效期內,雙方會放下爭議行為的武器,意味工會暫不會再發動罷工,華航也承諾不會對合法的爭議行為秋後算賬。

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是次罷工顯示勞資雙方累積的問題和誤解,無法通過去年達成的協議解決。交通部在工會要求下,撐起對話平台,特別對充當「和事佬」的交通部副部長王國材表示感謝,希望華航可成為勞資合作的好示範。蔡英文和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分別感謝勞資雙方付出努力。

是次罷工適逢農曆新年運輸高峰期,影響214個航班,近5萬旅客,估計資方損失5億元、機師也因停工少收4,300萬元工資。台灣交通大學教授邱羽凡認為,台灣人對罷工仍然陌生,第一時間容易指摘罷工的人。但她樂觀看待事件,認為有助帶起其他工會爭取權益,突顯台灣勞權意識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