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等城巿受行政主導,去年出現常住人口減少情況。

中國的城市化要走怎樣的道路,經濟學家的意見分成兩派:一是主張發展超級大城市,二是要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協調發展,走城市群道路。意見雖有別,卻有高度一致的前提:在可預期的時間,將有大量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北上廣深這些超大城市將會繼續膨脹。
記者:張斌   互聯網圖片

城鎮化是一個綜合指標,通常用來衡量當地經濟的發展情況、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水準。根據萬得經濟數據和聯合國資料顯示,中國城鎮化初期是1949-1995年,中期是1996-2032年,後期是2033年以後。2017年底中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是58.52%,已進入生長理論曲線的中期。資料所見,中期的前半段城鎮化增速較快,在2017年後城鎮化增速開始放緩。

城巿發展行政主導
北京、上海、天津在2018年出現少見的、常住人口減少的現象。有輿論認為超過1,500萬人的超大城市,已呈現人口向周邊中小城市移動的趨勢,超大城市似乎開始走向收縮。哪麼,人口湧向大城市的大趨勢,是否已逆轉?

實際上,中國城市的發展格局,基本上有別於世界其他國家,就是通過行政等級主導城市的發展政策,直接影響了人口等因素,在不同規模城市的分佈格局。所謂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基本與行政等級掛鈎。因行政主導人口過度湧入,導致城市人口規模的過度膨脹。

隨着超大城市的發展,城市治理的精英思維理念,要求城市儘快達到發達國家的治理水準,認為治理差的根源,在於中低收入人口過多,因此出現所謂人口控制政策,就是嚴格限制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人口的增長。所以,去年北京和上海常住人口,分別減少16.5萬人和3萬人,實際是行政控制的結果。中國城市化大趨勢還沒逆轉,但因人口大規模流動和遷徙驅動的、城市化進程已經結束。

農村城巿人口年齡各異
中國的城市化集中發生在1990-2010年這20年裡,早期城市化到現在才剛剛經過一代人,導致的結果就是,農村和城市人口結構在短期大規模人員流動後、形成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農村剩下來的人口偏老,城市人口偏年輕。

2019年中國有14億人口,當中的5.6億(約40%)在農村居住。另一個數字是年齡中位數接近40歲。也就是說,這40%的農村人口裡,大多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另外,中國式的務農也需要保留一定的人口規模,隨着人口老齡化和進入下降周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城市能提供的產業和就業機會,也越來越有限。

不能想像四、五十歲的農村人,還要放棄農村擁有的生活方式,重新進城尋找工作的機會。所以,這40%農村人口的大多數人,永遠不會成為城市人口。

雖然農村人口不再湧向大城市,但是,城市化率從60%向70%-80%提升是必然的。只是,不會再通過農村人口進城完成,而是通過未來總人口的下降來完成。當前中國生育率持續低迷,總人口5年內將開始下降,10-15年後,每年以1,000-2,000萬人的速度持續減少的大背景下,農村偏老的人口逐漸自然死亡,因年輕人大多在城市,導致新出生人口將集中在城市,這是未來城市化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尋求低成本發展空間
以現時全國有14億總人口,城市人口佔60%、8.4億人口計,即使未來20年城市人口總量不再增加,隨着總人口逐漸下降到12億,城市化率自然提高到70%。如果相對年輕的城市人口、自然生育的增加,城市人口總量緩增至9億,到了2050年,全國的城市化率甚至可能超逾80%。

總之,城市發展規律和市場化規律決定了,人口是一定會向特大和超大城市集中的,當人口集中到一定階段,人口和產業將尋求成本較低的發展空間,也就是城市將會向外擴展。所以在都市圈和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轄區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將成為未來承接人口和產業的載體。所以,未來超大城市環繞數個衛星城市的發展軌跡,可能更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