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減少土地供應及改變公私房屋比例,令私宅供應量下降,市民恐推高樓價;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在電視節目回應稱,知道小市民難以負擔目前的樓價,故不擬放寬按揭成數,不想令樓市火上加油,或予人有托市之感。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補充,政府沒有「神仙棒」在短期增加單位供應量,長遠還是要靠填海造地。
記者:黃新杰   攝影:黃雲慶

《2019/20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到,賣地計劃共有15幅住宅用地,當中7幅為新增用地,預計合共可供興建8,800多個單位。加上鐵路物業發展、市建局、私人發展和重建項目,預計全年的潛在土地供應,可供興建約1.55萬個單位。因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四比改為七三比,私宅供應下降,料今年私樓單位減少4,500個。市民憂慮政府此舉將推高樓價,屆時上車更難。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財爺陳茂波回應指,現階段非合適時間推出首置按揭擔保等措施,將密切監察樓價走勢、落成量等指標再作決定,且時機要拿捏得好,「一方面我們不想樓市火上加油,亦不想令人覺得政府『托市』。」至於私樓供應減少,將影響地價等政府主要收入,陳茂波指出商業用地短缺,未來將透過出售商業「靚地」,以維持賣地收入,但絕不會為了維持收入而撤銷樓市「辣招」。他指,料未來五年平均住宅單位落成量,約有18,000個,較過去五年增加約兩成。去年12月底各發展商可開盤的單位約20,000個,短中期的私人房屋供應目標是可以達成。

發展局局長:公私營房屋比例是「左手交右手」
另一方面,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周日表示,本港短中期土地供應緊絀,房策公私營房屋比例將由六四比改為七三比,但其實只是「左手交右手」,土地並沒增加。黃稱,如果看眼前的樓房供應,其實相對是高位,而非低位。未來三至4四年的一手樓供應大約是93,000伙,相對是高的。另外,如果看未來有多少樓宇會落成,其實每年都超過18,000個單位,相對也是高的。眼前土地供應影響的是5、6至7年後的樓房供應,但心理預期一定有影響。當局將推行改劃增加密度,以及土地共享計劃令供應多一點,所以沒有「神仙棒」可以很短時間內令新增單位數目突然大增,長遠要依靠填海造地。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

另外,黃偉綸指不擔心政府發展「明日大嶼」的財力,因財政司司長說過,未來數年基本上是平衡預算,而且大型基地分開10至20年去推行,雖土地收入不是政府主要考慮,但交椅洲1000公頃填海會有收入。根據香港測量師學會保守估算,料有9千多億至1萬1千多億收入,故能令項目更容易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