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魯迅先生,很多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他非常的嚴肅,儼然一個文學戰士的形象。然而事實上,魯迅先生是一個有趣、幽默、溫和的人,這樣的一個人被教科書「毀掉」了,以至於還有這樣一句調侃: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如果對魯迅先生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就知道他的有趣比他的嚴肅要鮮明得多。
先說說魯迅先生的吃甜食那點事。熟悉魯迅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喜歡吃甜食,吃壞了牙齒然後就要去看牙醫,可是看完牙醫掉頭就去「稻香村」買糕點。
還有一次,有朋友從河南給魯迅帶來兩包柿霜糖,他的學生許廣平見後告訴魯迅,這糖用柿霜做成,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瘡之類,用柿霜糖一搽就好。但此時魯迅已經吃了一大半,聽了許廣平的話後,魯迅趕緊把剩下的糖收好,以備將來當藥用,不料到晚上,魯迅又覺得生瘡的時候畢竟很少,不如趁新鮮時多吃一點。這一來,魯迅又將剩下的柿霜糖吃掉了一大半。此外,魯迅在零食問題上是素有算計的,家裡來客人時,魯迅通常用點心招待,一開始對男客女客一視同仁,但男客往往吃得太多,經常把魯迅的存貨點心如風捲殘雲般吃個乾乾淨淨。魯迅便由此改變策略,改用花生代替點心來招待男客人,男客人也便因此而吃得不多了。但對女客人,魯迅依舊用點心招待。
早在日本留學時,他就愛上了一種類似「豆沙糖」的茶點,回國後特別思念,不惜托人從日本「海淘」回來解饞。當然,他最最喜歡的零食是沙琪瑪。魯迅見了這個,「就不要命了」。有一次,兒子周海嬰到書房玩,玩着玩着,就看見了沙琪瑪。海嬰直流口水:「爸爸能吃嗎?」魯迅是這樣回答的:「按理說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個,吃了就沒了,所以還是不要吃的好。」這個平時什麼都依着兒子的爸爸,竟然和兒子爭起一塊沙琪瑪來。
魯迅先生還有一大愛好,就是抽煙。魯迅的煙癮之大,天下盡知。反正我見過的魯迅肖像極少有不拿煙的。有一次,魯迅從東京回仙台,買完火車票後,便把剩下的錢統統買了煙,以致半路上口渴卻沒有錢買水。魯迅並不為自己的嗜好找什麼藉口,實際不管寫作、休息還是待客,魯迅的煙都一直在燃燒。不抽煙的人去魯迅那裡,走後身上都有一股煙味,這也被稱為見過魯迅的證據。魯迅拿煙有時還有一個特別的姿勢,就是不用食指和中指,而是用大拇指和另外兩個手指拿煙。後來香港電影裡大佬們拿煙的姿勢,也是模仿於魯迅。
北大教授孔慶東說:魯迅是惡搞的祖宗。有一次,魯迅在上海街頭蹓躂,身後總跟着一小特務盯梢。走着走着,魯迅突然轉身,故意把特務當成乞丐,掏出一塊銀元,遞過去說:「拿去買飯吧。」特務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尷尬至極。魯迅哈哈大笑,昂首而去。在廈大教書時,魯迅到一家理髮店理髮。理髮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着簡樸,覺得他肯定沒啥錢,所以理得極其敷衍。魯迅也不生氣,反而給了一大把錢。理髮師喜出望外,一張臉都笑爛了。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髮,理髮師大喜,立即拿出看家本領。不料理畢,魯迅卻極其吝嗇,一個小錢一個小錢地數,一分也沒多給。理髮師很是詫異:「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魯迅笑着說:「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髮師一聽,立刻滿面通紅。
魯迅先生還特別喜歡看電影。他還是一個電影狂人,雖然43歲才看了第一部電影,但從此就一看而不可收。翻看魯迅日記可以發現:
1934年,他看了34部電影。
1935年,他看了30部電影。
1936年,他看了17部電影。
三年平均下來,就是半月一場,比我們現在看電影還頻繁。荷里活大片《仲夏夜之夢》在上海首映時,魯迅有事耽擱,趕到影院,票已賣完。魯迅只好買了下一場的票。可下一場開始還早得很呢,魯迅等得無聊,就打了輛車回家吃飯,吃完飯又打車回來,光這車費都夠再買兩張票了。而且,他買票必買最好的位置。「看電影是要高高興興,不是去尋不痛快的,如果坐到看不清楚的遠角落裡,倒不如不去了。」
有一次,茅盾兒子韋韜病了,沒有精神。魯迅就對茅盾說:「交給我吧,保准讓他精神起來。」茅盾不知魯迅要幹甚麼,但也答應下來。魯迅就帶着韋韜去了電影院,韋韜從來沒看過卡通片,這一看,立馬興奮起來。看完後,精神不但恢復了,還一路嘰嘰喳喳說個沒完。茅盾一看,驚訝不已:「你對韋韜施了什麼法術?」魯迅太愛看電影了,臨終前,身體已經蹣跚難行,但他還是去看了蘇聯電影《復仇豔遇》。回來後,在日記裡評價:甚佳。後來,許廣平憂傷地回憶說:「這是先生最後一次看電影,是先生永遠不能忘懷的一次,也是先生最大慰藉、最深喜愛、最是紀念的臨死前的快意了。」
前幾年,魯迅家用菜譜曝光。這是1928年1月魯迅家菜譜:
1日上午:洋薯燉雞,鹹菜煮魚,榨菜肉片湯,捲心菜。
1日下午:合掌菜燉肉,蘿蔔牛肉,炒魷魚,捲心菜。
2日上午:魚,豆付肉絲羹,及第草菇湯,青菜。
2日下午:炒麵筋,蒸排骨,菜花炒魚片,青菜。
3日上午:油豆付燉魚,鹹菜肉鬆,鯽魚豆付湯,青菜。
3日下午:芹菜雲耳炒牛肉,津菜燉魚丸,蠔豉松,青菜。
…………
一看這菜譜,就知道魯迅是對吃的那也是毫不含糊。
據統計,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僅從這一時期魯迅日記中,發現他去過的名餐館就有65家!包括廣和居、致美樓、集賢樓、杏花村等。這還不包括不知名的蒼蠅館子。只要一有空,魯迅就會邀約朋友,四處尋找美味,然後大快朵頤。不過,魯迅最常去的還是廣和居。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魯迅最喜歡吃廣和居「三不粘」,這道菜是用雞蛋黃、澱粉、白糖、清水加工烹製而成。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朋友們都知道魯迅是個大吃貨,所以去看他時,便常常贈送食材。翻譯家曹靖華河南老家有棵樺櫟樹,樹根上長了一棵碩大的猴頭菇,曹靖華專門回老家摘了這棵猴頭菇,然後帶到上海,送給魯迅。魯迅大喜,當即請梁園老闆來做這道菜,並約了幾位好友,一起品嘗這人間絕味。吃完不過癮,魯迅感歎:「要是能人工培育就更好了。」40年後,浙江還真培養出了這種猴頭菇。曹靖華專門寫文告訴魯迅:「您的願望實現了。」魯迅實在太愛吃了,以至於許廣平都想招聘一大廚在家做飯。但由於經濟條件不允許,最後只好將自己鍛煉成了大廚,以滿足魯迅那張刁鑽的嘴。
最後不得不提的還有魯迅先生作為父親的一面,那也是相當有趣的。魯迅老來得子,49歲的時候有了周海嬰。起名字的時候,他想到自己在上海住了10年,很有感情。所以「海嬰」的意思就是上海的孩子。他又講,「如果孩子長大,他不喜歡這個名字,可以改。」他還經常贈送周海嬰的照片給別人,雖然不知道對方是否喜歡。在給友人的書信裡,他也常常和朋友分享育兒狀況:「海嬰很好,臉已曬黑,身體也較去年強健,而且近來似乎較為聽話,不甚無理取鬧。但因年齡漸大之故,唯每晚必須聽故事,講狗熊如何生活,蘿蔔如何長大等等。頗為廢去不少功夫耳。」「海嬰這傢伙非常調皮,兩三日前竟發表了頗為反動的宣言說『這種爸爸,什麼爸爸』!真難辦。現在的孩子更搗亂了。」「他去年還問:『爸爸可以吃麼?』我的答覆是:『吃也可以吃,不過還是不吃罷。』今年就不再問,大約決定不吃了。」
從來不肯說別人好話的他,孩子不吃飯他也只能乖乖哄著:「這時我也往往只好對他說幾句好話,以息事寧人。我對別人就從來沒有這樣屈服過。如果我對父母能夠這樣,那就是一個孝子,可上『二十五孝』的了!」
對兒子不肯學習他的時尚生氣:「海嬰大了,知道愛美了。 他什麼事情都想模仿我,用我來做比,只有衣服不肯學我的隨便,愛漂亮,要穿洋服了。」
只要有朋友來,魯迅就一定要把孩子抱出來給人看。有時候海嬰睡着了,魯迅也還是要把孩子抱出來看,海嬰被吵醒哇哇大哭,魯迅又要哄睡。為了哄海嬰睡覺,他甚至還編了首關於各種「象」的小歌謠,歌謠是這樣的:
小紅,小象,小紅象。
小象,小紅,小象紅。
小象,小紅,小紅象。
小紅,小象,小紅紅。
(「小紅象」是周海嬰的小名。)
沒錯,這就是大文豪魯迅的手筆。有時候孩子實在太吵了,吵得他寫不了文字,他還會生氣地寫:真希望他快點長大,和愛人一起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