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玲,醫學碩士,執業中醫師,賈海忠教授親傳弟子,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曾於省級三甲醫院乳腺外科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多年。精通中藥、針刺、艾灸、埋線、通乳按摩等多種治療方法;並善用慈方名醫會診系統診治複雜疑難病。
時代在進步,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我們即將進入5G網路應用。然而,即使在如此發達、快速的時代裡,中醫還是離不開望、聞、問、切這四種傳統的診斷方法,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西醫先進的檢查儀器和精準的檢查結果不能替代它們嗎?答案是:不能。
今天我帶大家深入探尋其中的奧秘。
一、四診由來
在古代,沒有先進的儀器設備,醫生更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因此,一個患者來就診,要想診斷清楚,醫生必須靠自己眼睛看到的(望)、患者的訴說和相關體液等的味道(聞)、醫生對存疑處的進一步追問(問)、對脈搏的觸摸以及身體的按壓等觸診(切),通過這些措施來推斷患者體內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指導診斷和治療。
這就是古代中醫在當時條件限制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總結出的一套有利於診斷、治療疾病的診斷方法。在此過程中,先賢們更是不斷發展四診的內容和各自的長處,總結了很多實用的寶貴經驗。
中醫講:「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但並不是每個中醫都能夠像扁鵲一樣「望而知之」,因此,絕大多數的中醫都是四診一起用,這樣搜集到的資訊才更加全面、準確。王學權《重慶堂隨筆》說:「望、聞、問、切,名曰四診,人皆知之。夫診者,審也。審察病情,必四者相合,而可斷其虛實寒熱之何因也。」
二、中醫理論指導
中醫理論起源於中國哲學。陰陽、五行都是指導中醫診病、治病基礎且根本的理論。先賢們通過四診合參可以對患者進行辨證:是寒熱,還是虛實。這才是四診一直存在的緣由和價值。
如果要用中醫療法,那麼診斷方法就需要有利於辨證:辨別虛實、陰陽、寒熱、臟腑。而西醫檢查都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並不誕生於中醫理論指導下,因此這些檢查在大多數中醫眼裡並不具備陰陽屬性,對中醫辨證、用藥沒有實際性幫助,故而中醫不靠西醫檢查來診斷和治療。
西醫檢查指標在大多數中醫眼裡只作為中醫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之一。
三、西醫檢查弊端
西醫檢查結果本身沒無弊端,但是對於這項技術的應用卻有很多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在絕大多數西醫生過度依賴檢查結果,對於臨床基本功極度缺乏,一旦沒有檢查儀器、檢查結果,他們就不會診斷、更不會治病了。
而中醫四診,基本都是靠醫生本人進行操作。儘管其過程存在一定主觀性,但是基本的寒熱、陰陽、臟腑辨證大方向還是沒有大問題的。而且這更方便醫生多點執醫,不需要背著設備、儀器去看病——沒有檢查設備,中醫照樣斷病、開藥。
四、西醫檢查成第五診
我們國家一直致力於中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的醫院也開了很多,但是結合後治療疾病的效果卻差強人意。那麼,中西醫到底該怎麼結合呢?
其實張錫純已經給了我們啟示:他將西藥中用,用於中藥處方中,實際上就給某些西藥歸屬了寒熱屬性。那麼,張錫純是中西結合第一人嗎?
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是「西為中用」的一把好手。
五、高手
拿中藥來說:中藥材裡的很多藥自古就不是中原大地自產,比如穿心蓮(印度)、龍血竭(印尼)、乳香沒藥(衣索比亞),這些藥物一旦進入中國,就通過中國人的經驗和總結定義了寒熱屬性,從而更好的應用於臨床。在提高藥物療效、治療更多疾病的同時,因為有「把握陰陽、辨證論治」的準繩,避免了很多藥物不良反應。
因此,如果西醫檢查想要助力于中醫診治,就必須賦予其寒熱屬性,才能協助中醫辨證、用藥。現在,已經有人發現了其中一些屬性哦~
賈海忠教授在臨床中發現:膽鹼酯酶升高的患者表現出一派熱像。因此,臨床上見到膽鹼酯酶升高,在辨證時我們將其視為判斷為熱性的一個參考依據。這對我們中醫進行準確辨證又增加了一個有用依據。
刀是好刀,關鍵看你怎麼用。
周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