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宣佈將成立美台“經濟與商業對話”平臺,由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能源和環境事務的副國務卿克拉奇牽頭負責,預計最快9月下旬舉辦。

與此前美台之間最重要的經濟合作機制“台美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TIFA)相比,醞釀中的美台“經濟與商業對話”平臺更具政治意義:

一是涉及內容更廣。美台“經濟與商業對話”除了TIFA聚焦的貿易議題外,還包括供應鏈、半導體、5G、醫療、能源、基礎設施等各領域,討論“更多、更長遠、更深入”的戰略發展問題。民進黨“助美代表”蕭美琴稱,此次對話是全面性的,有助於台美經濟關係進一步深化、整合,努力促成對話“常態化”。

二是談判層級更高。與過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負責談判不同,此次物件轉為統籌負責美對外戰略的國務院,更具政治色彩。同時,參與官員層級由主持FIFA談判的副部長級升為正部長級及以上。據島內媒體報導,此次會談由民進黨“外交部長”吳釗燮與經貿部門主要負責,不排除由“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率團對話。島內媒體還稱,這是1979年美台“斷交”以來,美國國務院最高層級官員與臺灣公開主持的雙方會議,更是落實“臺灣旅行法”的具體表現。

三是挑釁大陸意味濃厚。在美台宣佈即將展開新平臺對話之際,美方突然公佈《八一七公報》及“六項保證”相關解密電文,絕不是巧合。美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還稱,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臺灣關係法”都沒有禁止美台經濟文化交流,北京不應該有激烈反應。

美台“經濟與商業對話”平臺的成立值得各界警惕。它將使美台經貿對話領域由傳統的貿易領域跨度到“戰略安全”領域,還可能會帶動美台多層次、多面向對話,進一步擴大雙方整體經貿關係整合與互動。蔡英文對此次對話高度重視,稱“希望通過對話把臺灣的經濟帶到另一個層次”。

此外,需要警惕美國以貿易協定為誘餌,要求臺灣加入由美、日、澳、印組成的“印太戰略聯盟”,在參與美國對大陸的戰略打壓中履行更多“義務”,可能給中國大陸 “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更多挑戰。

民進黨還希望能借這次對話為美台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談判鋪路,不過目前看來,這還是一廂情願。最近,蔡英文不顧民意反對,突然宣佈于明年1月1日起開放含瘦肉精美豬肉及30月齡以上的美牛肉進口,以損害島內民眾的健康福祉為代價,試圖換取台美FTA談判機會。但是,史達偉在回答記者關於美台是否會推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時並沒有給予直接回應。客觀上看,臺灣在美國整體經貿利益中可謂微不足道,美方之所以高調配合臺灣打“經濟牌”自有算計,但要是談到台美FTA,只會淪為美方予取予求的不平等協議。

從1994年9月美台簽訂TIFA開始,26年來,僅舉辦10次會談,累計中斷3次共16年,每一次中斷後的重啟都是臺灣不斷讓步的過程。從美方洽簽《美加墨貿易協定》(USMCA)的經驗分析,台美間的實力差距就是談判的真實寫照,美方要了“玉米”,還會要“西瓜”,逼臺灣做出更多讓步,以此妄圖來敲中國大陸的“竹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