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笔者认为,关键要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趋势,做出科学研判,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有序衔接,将服务实体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别要稳定市场预期。具体来讲,就是“稳字当头”,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做到“以我为主”,不看别人脸色,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变化,作出独立判断。
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性,增强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特别要加强跨境融资的宏观审慎管理,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融资有波动性,会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要防止外部变化对境内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冲击。扩大双向开放,特别是吸引境外资金流到境内,提升境内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以能保证国内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相对稳定。
总体上看,当前国内经济处于疫情之后的稳步复苏过程中。但是世界经济复苏动能较弱,全球面临气候危机,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面临供应链危机,欧洲面临能源危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将推升美国通胀和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近期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美国从十月份开始,每个月减少150亿美元购债,按此速度减少,市场预期明年下半年美联储可能加息。因此,全球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将加剧。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政策相对稳定。
作为大型经济体,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韧性较强,特别是市场回旋余地大,政策工具多,有条件“以我为主”,防范遭受外部输入型风险冲击。同时,也有必要坚持“以我为主”。根据过去经验,每一次美联储政策转向,都会对小型脆弱性的新型经济体造成冲击。要防止风险传染。基于这样的判断,必须保持内外经济相对平衡和稳定,特别是要保持境内金融市场稳定。
促进稳健的总量政策和灵活的结构性政策有机结合
针对货币总量政策变化和如何做好流动性跨周期调节,总体来看,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总量出现边际收紧,去年一二季度受疫情冲击,货币宽松力度较大,属于特殊情况。今年下半年以来,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同比增长了8.3%;信贷资金投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边际减少,都在恢复常态化,不能像疫情期间那样保护较大力度宽松。
因此,整体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未来广义货币供应量、信贷资金投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大体上保持同经济增长相匹配、相一致。也要发挥政策结构性作用,特别是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领域,还有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碳达峰工作的有序推进。总量政策继续保持稳健,结构性政策不断优化,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做好跨周期调节工作 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关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预期年内是否再次降准的问题,笔者认为,年内再次降准的可能性较大。目前,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短期内有波动。但是看待货币政策要有中长期眼光,不能被短期波动所干扰,要发挥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央行要更多地采取间接调控手段,比如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实际上调动了金融机构积极性,给予优惠政策,允许金融机构提前发放贷款,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贷款利率同央行LPR挂钩;然后从央行申请借款,规模可占到贷款规模的60%,在有抵押品前提下,资金成本锁定在1.75%左右。碳减排政策工具从央行借钱发放贷款给企业,金融机构有2.1%以上的利差,进而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支持碳减排工作。
结构性政策工具还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流到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政策扶持领域,发挥杠杆作用,放大了政策效应。
央行针对新的金融经济形势相继推出一系列新的结构性政策工具。从去年6月份开始发挥作用,突出直达、精准的特点。今年情况有部分变化,但保持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去年6月份到今年9月底,对普惠小微企业的贷款延期本金1.9万亿,信用贷款7651亿。这在疫情前未曾有过,突出政策精准性和定向调控特点,如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以及新的碳减排工具。
在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方面,支持普惠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大。截至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8.6万亿,同比增长27.4%,支持小微主体4092万户,同比增长30.8%,货币政策在稳经济、稳市场主体和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作用更大,弥补了传统政策工具主要关注总量的不足。
(作者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财经头条首席经济学家)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干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