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習俗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之季度,從這一天必不可少的祛病防疫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從春秋戰國至今,端午節已在民間傳承兩千多年。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包粽子、劃龍船是普遍習俗。
端午節劃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韶關市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端午掛艾草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端午節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並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誌》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端午節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端午節其它習俗
端午節還有躲端午、佩長命縷、戴香包、避五毒、采藥、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鍾馗、鬥草、打馬球、遊天壇等等一些其他的習俗。
古詩中的端午節
1,唐代大詩人杜甫眼中的端午節是這樣的;
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翻譯;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想不到杜甫在端午節最高興的事情居然是被封官了,這和平日裡的杜甫有些不符啊!
2,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眼中的端午;
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尋一首好詩,要書裙帶。
翻譯;明天就是端午,將要編織蘭草來佩帶。探尋一首好詞,要書寫在裙帶上。蘇軾不愧是大詞人,端午節想的還是寫一首詞。蘇軾關於端午節的詩詞其實還有這一首;
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翻譯;銀亮的池塘,紅色的欄杆,倒映在淡黃色的水波裡,團團的綠葉托起清新的荷花。用蘭葉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釀酒喝,天氣清明而暖和。需要用喝酒、聚會來酬謝端午佳節,這裡有美酒歌舞陪伴。監獄裡的草長的深,公堂上也靜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擺宴、遊玩。
3,一代帝王唐玄宗李隆基眼中的端午節則是這樣的;
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翻譯;端午節的時候,已經接近夏天的中間了,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了。
鹽和梅己經在鼎裡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傾倒。這是古人就留下的習俗,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靠著欄杆方知木槿長得茂盛,對著水才發覺蘆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長久,各位大臣共保國家昌盛。大家對國家的忠貞如果能始終如一,這種美德一定也會在後世子孫中傳揚。不得不說,李隆基年輕的時候還是一個好皇帝的,端午節用他的心思還是天下蒼生與國家治安。
4,黃庭堅眼中的端午節則是;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在端午節這個特別的日子,送別友人,或是還鄉,或是感慨于時光的流逝,總是別樣的日子別樣的情啊。整首詩運用了對仗,比喻的手法。表現了對友人離別時的勸慰,同時也對自己的一種安慰。
5,南宋愛國名臣文天祥眼中的端午則是這樣的;
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翻譯;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你贈與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見,新結交的朋友又在萬里之外。往日一心只想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髮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裡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遼海阻隔太過遙遠。
真的是愛國之人呐,端午節這一天想的是效仿屈原,說實話,對於以死殉國的屈原來說,後人的愛國行為是對他最好的紀念。【編輯:莫兮】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