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太科工集團航太三江17所總師助理、高級工程師陳際瑋。

“從事控制系統研製,就好比是為大國重器設計‘最強大腦’。”描述起自己的工作,陳際瑋說:“飛行器從離開地面到再次回到地面,整個過程中所有飛行軌跡、所有動作姿態都由我們來設計。”

4歲上學、15歲上大學、22歲研究生畢業,陳際瑋的學生時代始終是“少年班”,身邊的同學總比他大兩三歲。小時候最愛看的是一本名為《兵器》的科普雜誌,各式各樣的裝備彩圖令人眼花繚亂,但最讓他感興趣“甚至是癡迷”的是航太裝備板塊的內容。

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太科工集團航太三江17所總師助理、高級工程師陳際瑋。 圖片由受訪者工作單位提供

“深邃的宇宙藍總是能激起我求知探索的欲望。”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也讓奮進航太的種子在陳際瑋心中紮了根。2012年從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中國航太科工集團航太三江17所,不到30歲就被聘為總師助理,並取得了高級工程師資格。

入行10年,陳際瑋致力於提升“最強大腦”的感知與識別能力,多次參與國家重點專案研製。在他看來,控制系統研製是一項永無止境、不斷攀登的漫長歷程,不僅要滿足用戶的基本指標需求,更要實現技術儲備、加快技術反覆運算,以應對未來10年到20年世界科技的發展趨勢。

“航太科研工作的及格線就是100分。”陳際瑋說,航太人必須始終恪守品質“零缺陷”的理念,不能存有一絲一毫的品質隱患。“缺了那一分,就是不及格。99分就有可能帶來任務的失利,試驗不成功,甚至關乎人的性命。”

開始試驗前,設計師們會演算出預估值,開始試驗後,再用試驗資料與之比對。一旦出現資料不符,設計師們就要不眠不休地進行排查,找出“那一分”究竟丟在哪裡。

某次半實物模擬試驗,由於電腦資料處理和真實設備資料截斷的精度不一致,上百次試驗中的一次試驗結果出現了1毫秒偏差。“這個偏差很小,並不影響最終試驗結果,而且之前也沒有相關的行業標準指導我們該如何處理。”陳際瑋說,但是出於對任務的負責和作為航太人“嚴慎細實”的職業操守,他與團隊在對比分析試驗資料後,還是用了3天的時間消除了資料偏差。

“航太科研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每次試驗成功背後都凝結著無數航太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陳際瑋說。

2014年,入所三年的陳際瑋第一次在試驗現場迎來了“意料之外的結果”,全場鴉雀無聲的場面令他倍感煎熬。“第一個感覺是有點懵,自己付出了幾個月,對信心是一種打擊。”為了排查問題,科研團隊在試驗基地分班倒,鏖戰了七天七夜。這七天對於陳際瑋而言“是一種釋放,是一個信心重建的過程”。

更令人震撼的是試驗成功。“飛行的姿態、飛行的航跡都是我設計的,我知道它每一步的動作,跟我預想的都一樣。”每一次近距離看到自己參與設計的飛行器騰空而起時,陳際瑋總會覺得,航太事業給了他一種力量。“這個過程讓我特別驕傲和自信。”

興奮與喜悅過後,陳際瑋與同事們又投入到新一輪的忘我研發工作中。10年間,他每年休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用他自己的話說,航太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工作”。

這10年來,中國的航太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在航太防務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僅涉及領域有所增加,更是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設計研發體系。而在航太裝備控制系統方面,飛行器的精度與對抗能力也經歷了量級的提升。這背後凝結著無數航太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

這其中就有陳際瑋進入17所後的師父,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石曉榮。陳際瑋說,師父不僅教會了他專業技術,還教會了他如何為人處世,何為航太精神。“航太報國,青春無悔,不是用嘴說的,是要用行動來證明的。”

如今的陳際瑋也像當初的石曉榮一樣,成為中國航太事業的中生代力量。把“航太報國,青春無悔”的精神傳承給更多年輕的中國航太人,這也是陳際瑋的“責任與義務”。

目前,陳際瑋負責的團隊平均年齡28歲,已走出多名“90後”優秀航太工作者,解決、突破了10余項重大關鍵技術,授權和受理專利近40項,其中不乏有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獲得者、集團級優秀後備人才。

對於今年獲得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陳際瑋說,他心中有一份驕傲、一份感恩,也有一份慚愧,因為“獲得的成就都離不開身邊人的幫助和支持”。“航太報國道路上,有很多無私奉獻、默默建功的航太青年。這個獎項不僅是給我的,也屬於千千萬萬在航太事業中默默奉獻的那些青年。”【編輯:王京】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