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艘全國產化的百噸級無人艇

【本報訊】近日中國無人艇成功首航的消息吸引了外媒的密集關注,與此同時,美國海軍也雄心勃勃地準備打造多達150艘各式艦艇組成的無人艦隊。為何各國紛紛研製無人艦艇,無人化海軍時代距離現實還有多遠?

中國人工智慧無人艇首航受關注
中國首艘全國產化的百噸級無人艇(上圖)近日在浙江舟山海域完成首次海上自主航行試驗。儘管它還在測試階段,但外媒已在炒作這艘無人艇可能對中國海軍作戰模式帶來重大變化。

據介紹,中國這艘無人艇採用三體船型,排水量約200噸,最大航速20餘節,可在5級海況正常工作,6級海況安全航行。該無人艇專案自2015年底起開始研製工作,專案團隊攻克了高適航性艇型設計技術、主機變轉速低壓混合綜合電力技術、綜合感知系統集成桅杆技術、自主航行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該艇於2019年8月28日在江西九江順利下水,在鄱陽湖實施近30個航次、航程達1000多海裡的航行試驗表明,各項指標基本達到設計參數,操縱性和耐波性好,初步具備了自主航行能力。無人艇於2021年10月抵達舟山海域,經過半年多的精心準備,在開闊海域開展首次自主航行試驗。該專案現場負責人鄒龍透露,“從試航情況看,跟我們的預期目標相差無幾。下步我們還將做無人艇的避碰試驗,對該艇性能做進一步的測試。”但這艘無人船當前只是在相對開闊海域自主航行,要達到高速自主航行的要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12日稱,這艘200噸的無人艇類似於美國“海上獵人”號無人艇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混合體,近日它剛在中國浙江省舟山近海完成3小時的首​​航。它最顯著的特點是依靠人工智慧,具備自主導航能力。“該艇的中國製造商並沒有透露具體用途,但旨在實現遠海巡航、低噪音、智慧化、隱身以及無人駕駛和自主航行的目標。”

印度《歐亞時報》11日稱,中國新問世的無人艇可能為中國海軍未來採用分散式作戰和集群作戰等新的海戰戰術鋪平道路。報導稱,雖然外界認為中國無人艇與美國海軍“海上獵人”非常類似,都採用三體船設計和具備自主導航能力。但有一些細微的結構差異有助於區分兩者:中國艇採用穿浪式船艏、傾斜甲板室和錐形桅杆設計,隱形效果更好,而“海上獵人”的設計更為傳統。

美國“動力”網站則認為,從美國“海上獵人”號無人艇的設計使命,可以猜測這種中國無人艇的未來目標。“海上獵人”號最初是專注於獵殺敵方潛艇而設計的,隨著美國海軍對它的測試取得了極大成功,五角大樓認為它可以執行更豐富的任務,包括情報收集、有人-無人平臺的協同以及作為前沿部署的武器發射平臺。

外媒還普遍將這艘無人艇與中國最近下水的其他無人船聯繫在一起。“動力”網站在報導中特意提到中國不久前下水的“珠海雲”號科考船:“這種排水量超過2000噸的大型船隻可以攜帶大量無人機、無人水面艇和無人潛航器,雖然它被用於海洋研究,但在軍事領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可以充當各種無人武器和監視系統的指揮樞紐。”法國24電視臺稱,“珠海雲”號是世界上第一艘使用人工智慧在開闊水域自主導航的無人駕駛航母。“中國新推出的這種無人航母清楚地表明,北京正急於部署一批自主的無人設備,以推動其在太平洋的軍事霸權。”

“海鷹”號(前)和“海上獵人”號無人艇編隊航行。

 
美國規劃的無人艦隊什麼樣
中國無人艇首航成功的消息如此受到外界關注,是因為能自主航行的無人水面艦艇和無人潛航器正成為當今各國海軍的重點發展方向。美國海軍學會網站稱,即將舉行的“環太平洋-2022”多國聯合演習中,美國海軍就將出動全部4種無人水面艦艇,檢驗它們與有人艦隊的配合作戰能力。“所有四艘無人水面艦艇將分散開來,將在‘環太平洋’演習與不同的特遣部隊指揮官合作,從指揮和控制以及有效載荷角度來鍛煉我們的能力。”

報導稱,參加“環太平洋-2022”演習的美國海軍無人艦艇包括“海上獵人”號、“海鷹”號反潛巡邏艇和隸屬“幽靈艦隊霸主”計畫的“遊騎兵”號和“遊牧者”號。其中“海上獵人”號是美國海軍最早專門設計的無人水面艦艇,長40米,排水量為140噸,最高航速可達27節(每小時約50公里),專為跟蹤低噪音的常規潛艇而設計建造。2018年交付美國海軍時,它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無人駕駛船隻”。據介紹,“海上獵人”號具備在開闊大洋上的自主航行和自主避障能力,能連續航行60-90天,憑藉艇上搭載的反潛裝置,它能持續跟蹤水下潛艇,並與其他有人艦艇協同作戰。2019年,“海上獵人”號成為第—艘從聖達戈自主航行到夏威夷珍珠港的無人船隻,美國海軍對其表現相當滿意,並批准建造了它的改進型“海鷹”號。據稱,後者升級了電氣系統,配備了模組式武器系統和測試操作員控制站,可以方便地通過改裝執行反艦、反潛或者偵察等多種作戰任務。

此外,美國海軍在推動高度保密的“幽靈艦隊霸主”計畫。該計畫分為兩個階段,直到2019年10月第二階段啟動前才披露了部分相關細節。目前根據公開資料,美國海軍在第一階段中將兩艘商用快速補給船改裝為無人水面艇,分別命名為“遊騎兵”號和“遊牧者”號,並由其承擔後續試驗。在第二階段中,這兩艘無人艇先後於2020年10月、2021年6月完成從墨西哥灣到美國西海岸的航行,全程超過 7000公里,其中98%的航程處於自動駕駛狀態。2021年,美國海軍還發佈了“遊騎兵”號搭載模組化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標準-6”防空導彈的視頻,顯示美軍無人艇已經突破了早期的自主航行技術驗證階段,進入更深層次的與有人艦隊配合的分散式作戰概念。

美國海軍在無人艦艇方面的勃勃雄心還遠不只限於這4艘無人水面艇。據美國海軍學會網站報導,美國海軍部長邁克爾·吉爾代上將近日透露,未來的美國海軍艦隊將由513艘艦艇組成,包括363艘有人作戰艦艇和150艘無人艦艇。後者包括無人水面艦艇和大型無人潛航器。4月28日,美國海軍首艘“虎鯨”超大型無人潛航器舉行了下水儀式並開始水下測試。它同樣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預,可以連續航行數月,未來將承擔隱秘的海底水文勘測、情報收集乃至在敵方港口佈設水雷等高風險任務。

除了美國和中國之外,其他國家也在加快無人艦艇的研製速度。《新印度快報》11日稱,印度國防部於6月初發佈了意向書,邀請印度工業界與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共同設計和開發水下無人潛航器。按照規劃,印度海軍的無人潛航器首先將用於水下監視和情報收集,但最終目標是執行軍事打擊和聯合作戰任務。

隸屬“幽靈艦隊霸主”計畫的“遊騎兵”號和“遊牧者”號。

無人艦艇同時面臨期待和挑戰
為何各國都將未來海軍發展的重點聚焦到無人艦艇上?一位元匿名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無人艇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首先,作為無人裝備的共同優點,無人艇可以在不需要考慮操作人員傷亡的前提下在高威脅環境下執行任務。

第二,擁有高隱身、低噪音、高適航性與綜合態勢感知等能力的無人艇,在搭載對應的武器裝備後,非常適合執行前出偵察、防空、反潛、反艦等任務。因為可以在高海況下航行工作,具備這種設計的無人艇不但可以進行近海巡防,還可以與有人艦艇一同出遠海走大洋。

第三,無人艇相比大型有人艦艇而言成本低廉,一旦技術成熟,適宜大規模建造。

第四,無人艇的出現可能會改變未來海戰規則,大量新的戰術有望隨之誕生。比如,大批出動的無人艇群既可以執行分散式作戰,令對手顧此失彼,也可以執行海上蜂群式作戰,以量取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海軍近年極力發展“分散式作戰”概念,強調“將作戰力量分散部署於廣闊空間範圍、多個作戰領域和各類搭載平臺,以獲取控制海洋必需的作戰能力”。美國海軍認為,隨著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反艦能力日益增強,美國海軍必須避免航母等海軍核心資產被“一鍋端”。而分散式作戰就是通過分散部署小規模編隊,實現更大範圍、更大密度的火力配置。由於美國海軍以昂貴的大中型艦艇為主,根本無法滿足分散式作戰的數量要求,而無人艇在價格、數量和風險等諸多方面都滿足美國海軍的需求,因此成為美國海軍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艦載武器》雜誌執行主編石宏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未來前景廣闊,但目前無人艦艇還處於初級階段,距離實戰還有相當長的距離。他介紹說,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無人艇,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噸位小,以至於它們不約而同地採用三體船設計來抵禦海浪對這類小型船隻的影響。受制於噸位,也導致這些小型無人艇無法裝備探測距離較遠的雷達等感測器,難以自主獲得關鍵資訊,對其實際運作帶來很大限制。石宏認為,之所以各國都沒有建造更大噸位的自主無人艦艇,問題並非出自艦船本身,而是配套的人工智慧技術還不夠成熟。以基礎的自主避障功能為例,“海上環境相當複雜,面對前方的船隻或漂浮物,人類船員可以結合周邊環境和經驗判斷其風險,而人工智慧操縱的艦艇只能簡單地按照‘識別-避讓’邏輯處理。”也有美媒質疑稱,目前美國海軍只有少數正在測試中的無人艦艇型號,噸位普遍偏小且均沒有定型,難以取代大型水面艦艇的使命。【編輯:陳亦行】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