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台灣地區和大陸的天文學家表示,儘管兩岸政治關係緊張,再加上有疫情導致的旅行限制,但他們希望能夠繼續幾十年來的合作關係。
報導稱,最近一個表明他們致力於繼續對話的例子是為期三天的海峽兩岸射電天文論壇。該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數百名科學家。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是主辦方之一,台長沈志強說:“我對這次論壇的成果感到高興。尤其好的一件事是看到年輕人之間相互瞭解,為互訪和未來的更多合作打開了大門。”
沈志強表示,兩岸天文界深受此次活動的鼓舞,對未來充滿希望。
他說:“除了聯名撰寫論文這樣的傳統合作外,我們還在探索共同開發儀器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做下去,保持這個勢頭。”
另一位共同組織者、台灣“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聖元同意沈志強的說法,稱儘快實現面對面的交流是當務之急。
他說:“我真的希望雙方的互訪頻率能夠恢復到幾年前的水準。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最近向大陸的研究人員敞開了大門。”
報導稱,這些科學家們說,即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學術旅行在技術上仍然是可能的,而且雙方都不希望徹底關上科學交流的大門。
他們還說,近幾個月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跨海峽旅行。
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近年來不斷加劇的政治緊張關係來得很不是時候。
報導稱,30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放寬旅行限制,兩岸的射電天文學家開始採取不同的策略,從科學交流中獲得潛在好處。
上世紀90年代,沈志強在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開始他的主要研究——關於星系中心超大品質黑洞的探索。當時上海和臺北之間沒有直航,旅行許可證的審批也很緩慢。
他在臺北結識了美國著名射電天文學家魯國鏞並開始了與台灣同事長達數十年的合作。他說:“關係建立起來後,我們就一直保持著聯繫。”
呂聖元說,台灣科學家渴望與世界各地的同事合作,因為“台灣的陰雨天氣使天文觀測很困難”,他們一直在夏威夷和智利等地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工作。
報導還說,台灣正迅速成為“毫米/亞毫米”天文學研究的中心——該領域主要研究恒星的誕生。
與此同時,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位於西南省份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大陸科學家還在幫助在澳大利亞和南非建設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這種望遠鏡將彌補球面射電望遠鏡在尋找脈衝星、尋找有關早期宇宙起源甚至外星智慧等方面的工作。
呂聖元說,大陸和台灣科學家在論壇期間討論了這一領域的發展,“只要科學和儀器是互補的,科學家就會有合作的動力”。【編輯:婕娉】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