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4日,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宣佈,計畫額外擴招3000名養老院及殘疾院舍的境外護理員。目前全港已有約4000名境外護理員,輸入配額上限則達到7000人。

香港的新冠疫情近日反彈,院舍再次成為重災區,更突顯護理員短缺的老大難問題。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同行政會根據《雇員再培訓條例》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畫,通過更彈性、更精簡的方式讓境外護理員就職,以期解決院舍護理員人手嚴重短缺問題。

根據近年的調查,大部分院舍長期出現近16%人手短缺,局方估算,未來三年香港合共將需要約4,500名新增護理員人手,故推出今次特別計畫。

特區政府會成立由社署署長擔任主席的跨部門聯絡小組,成員包括勞福局、社署及勞工處代表,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審批院舍提交的申請。審批時間由平均5個月減至2個月,並適用於私營院舍及津助院舍。社署署長會在考慮小組提供的意見後,就每宗申請作出決定。

此外,計畫亦設有本地雇員與輸入雇員的比例限制,以保障本地就業。發言人指,計入比例的本地雇員不僅包括護理員,保健員、主管、司機等均包含在內,作出此等安排是希望本地雇員能擔任更多高階職位,在院舍行業有更多晉升空間,而護理員屬於基礎崗位,主要負責餵食、換片等簡單護理工作。政府亦會考慮設置高級保健員等職級,增加本地人員晉升階梯。

按計劃規定,輸入護理員的薪金不得低於護理員每月工資中位數(目前為約14,150元)。發言人表示,統計資料較實際情況有少許滯後。

據瞭解,不少私營院舍護理員月薪已多於14,150元。以往的輸入護理員基本來自內地,但政府並未就外勞輸入地作過多限制,僅根據入境處的建議,排除阿富汗、古巴、老撾、朝鮮、尼泊爾及越南,猜測是因為內地人員與本地文化背景相似,更能適應護理員工作。

多個工會不滿特區政府推出的“特別計畫”,認為院舍人手不足的癥結在於薪酬待遇過低,政府擴大輸入外勞不但會影響本地勞工,更會令院舍無誘因改善待遇。也擔心日後其他工種亦同樣擴大輸入外勞,影響本地工人權益。

勞顧會勞方委員林偉江表示,政府未諮詢勞顧會便擴大輸入外勞,極不合理,會向政府反映希望尊重勞顧會的角色,並會積極表達意見,包括加強本地護理員培訓和改善薪酬待遇。

勞聯立法會議員周小松指出,院舍輸入外勞,只怕再無誘因改善本地護理員待遇,甚至壓低本地員工月薪,日後更難留住在職護理員,長遠令人手流失問題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指出,院舍人手短缺是因工時長、但月薪僅1.4萬元,認為應提升員工工資至最低2萬元,且每日工時減至8小時,才能吸引本地勞工入行;另要改善婦女就業支援,如加強托兒服務,並提供彈性工作安排,相信可釋放本地婦女的勞動力。

勞福局發言人表示,由於人口老齡化,預計相關行業人手需求會不斷增加,單靠本地勞動力不足以應付需求,因此輸入境外護理員不會影響到本地員工就職和工資。【編輯:婕娉】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