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期,香港消委會公佈超市價格調查,三大超市AEON、百佳、惠康去年貨品總平均售價按年上升2.1%,較同期通脹率更高,並創2013年來最大升幅,集中在生活必需品類別。有評論員認為,香港的超市長期被大集團壟斷,建議政府規管。
調查指出,三大超市中260項貨品,去年平均售價較2021年升2.1%,比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1.9%高。13大類貨品中以糧油食品加幅最勁達5.4%。54組貨品中有77%加價,牛油加15.4%,個別品牌加20.1%、茶包加11.7%、芝士加10.2%、食油加10.1%。 同時,消委會比較80項超市貨品在疫情前後的價格變動,發現今年首季的總平均售價較疫前2019年首季上升12%。
消委會形容超市貨品整體加幅不理想,呼籲商戶和超市集團於社會復常初期共同承擔社會責任,調整價格時應保持克制,提醒消費者應貨比三家,包括考慮到超市以外的商店購物。
“請人難導致物價上漲。”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告訴香港中通社記者,業界需要加薪請人,工資加幅達15%以上,無疑增加了經營成本,物價升幅屬自然調升。“去年上半年正值第五波疫情,很多店鋪需要關門,下半年開始逐步復常,人手緊缺。”
有分析指,香港作為自由港,貿易便利、貨源多元化,大型超市有能力通過拓闊進口來源平抑物價。在經濟困難時期,大型超市應憑藉其大量入貨優勢,減低採購成本,保持貨品價格平穩。尤其是對基層市民影響大的生活必需品,超市更應謹慎加價。
據市場調查機構EuroMonitor2020年統計,百佳、惠康在香港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7.4%及31.4%,共占據全港近七成的市場份額。可以看出香港超市的市場長期被占據,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
香港時事評論員陳偉強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因為城市發展,很多小型超市,如士多,開始逐步倒閉,市民選擇少了,變相就需要去連鎖超市購買生活必需品。
陳偉強建議,特區政府立法規管生活必需品的定價,讓價格透明,否則若出現大危機時商人囤積居奇,很容易引起社會大動蕩。同時,特區政府或需出台新政策反對各行各業的市場被一兩個大集團占據,令市民選擇減少。
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產業單一,十分依賴進口食品,但現時貨物主要來自泰國、印度、中國內地等,物價已相對穩定,隨著社會復常,市民囤積貨品情況亦不再。消委會預測,食品價格或會降低,但難預測整體物價變動。【編輯:溫遇桉】
編輯出版發行人:環球新聞時訊報
社 長:魏月童
承 印: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 址: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