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大選得票最高的兩名候選人現任總統埃爾多安(右)和克勒奇達爾奧盧(左)

【本報訊】備受矚目的土耳其總統選舉投票已結束,該國最高選舉委員會宣佈,現任總統埃爾多安和其最大對手、由6個反對黨組成的“民族聯盟”陣營候選人凱末爾·克勒奇達爾奧盧的得票率均低於50%,他們將進入第二輪決選。這也是土耳其百年來,首度出現總統投票必須進入到第二輪的情況。

土耳其最高選舉委員會主席耶內爾(Ahmet Yener) 剛剛宣佈,截至15日下午3時15分(北京時間晚上8時15分),現任總統埃爾多安暫獲得49.51%的選票,其最大競爭對手克勒奇達爾奧盧暫獲得44.88%的選票。他說,“已經決定在2023年5月28日星期日舉行第二輪選舉。”

按照土耳其憲法,如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無人獲超半數以上選票,則在得票最高的兩名候選人中進行第二輪投票。第二輪決選日期為5月28日。

這也是埃爾多安自2014年總統大選以來,首次未在第一輪選舉中就獲得勝利。

不過,他和克勒奇達爾奧盧兩人都表示為第二輪決選做好了準備。

15日清晨,埃爾多安曾告訴聚集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支持者:“儘管最終結果還未公佈,但目前我方處於領先。”

埃爾多安後來還說:“如果我們的人民選擇進行第二輪投票,我們也同樣歡迎。”

克勒奇達爾奧盧說:“如果我們的人民認為應該有第二輪選舉,我們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我們肯定會在第二輪中勝選……埃爾多安沒有像他期望中的那樣贏得多數人的選票……在未來的15天中,我們將為土耳其人民的權利、法律和正義而戰。”

在此之前,雙方都指責對方陣營公佈誤導性資訊。埃爾多安在社交媒體上警告反對黨不要取代民意。反對黨則質疑計票初期的結果,克勒奇達爾奧盧曾表示自己從投票站收集的資料顯示,自己處於領先地位。

事實上,埃爾多安和克勒奇達爾奧盧的競爭,在投票前就呈現出了“針尖對麥芒”的態勢,甚至被譽為是該國“2000年以來選情最膠著的大選”。

尋求連任的埃爾多安已在政壇叱吒20年,是一位魅力十足的領導者,被認為是土耳其“政治強人”。但在2023年2月,土耳其遭遇7級以上大地震,震後復蘇成為了擺在他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除此之外,土耳其國內還面臨通貨膨脹高企,生活成本不斷提高的問題。這也引發了國內民眾對埃爾多安的不滿,造成其支持率下降。

克勒奇達爾奧盧是埃爾多安本次競選的主要對手,是由6個反對黨組成的“民族聯盟”陣營候選人。他因為長相酷似聖雄甘地,性格謙遜,被稱為“土耳其的甘地”。

據報導,在競選開始前的民調顯示,兩位總統候選人難分伯仲,克勒奇達爾奧盧僅以微弱的優勢領先。

據此前的評價提到,埃爾多安的實際得票率相比於民調預測表現更好。在他面向支持者講話時,也看起來“十分自信,鬥志昂揚”。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選舉的“勝負手”可能既不是埃爾多安,也非克勒奇達爾奧盧,而是第三位總統候選人希南·奧根。

目前,ATA聯盟候選人奧根獲得了逾5%的選票。分析人士指出,第二輪決選的結果可能取決於奧根支持哪位候選人,他將在決選中成為“造王者”。

15日,奧根面向媒體發佈聲明稱:“我們已經到了能夠影響選舉結果的程度,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成功。在未來幾天內將揭曉路線圖。我們不會讓國家陷入危機,而是會做出對國家有利的決定。”

據有關媒體評價稱,土耳其下一屆總統的決選,將是該國歷史上最意義重大的政治決定之一,也將對土耳其及全世界產生深刻影響。

不同的選擇可能意味著不同的方向。因為,埃爾多安和克勒奇達爾奧盧在對待美國和歐洲國家上立場並不相同。

在過去20年中,埃爾多安一直堅持不結盟的外交政策,這常常讓西方國家感到沮喪。對於歐盟和美國來說,他們強烈地感受到,埃爾多安治下的土耳其同歐洲價值和規範“漸行漸遠”。

儘管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但在埃爾多安執政期間,在部分問題上也和其他成員國的觀點不一致。例如,土耳其就因瑞典支持反土武裝庫爾德工人党,而反對其加入北約。這也是目前瑞典遲遲無法“入約”的主要原因。

而克勒奇達爾奧盧則在競選時表示,希望能夠緩和土耳其的“孤立”局面。克勒奇達爾奧盧說,在他勝選後,土耳其同美國的關係將更加“平衡”。如若勝選,將同北約和歐盟建立更加密切的關係。

也正因如此,如果埃爾多安敗選,可能會讓西方國家“松一口氣”。

瑞典前首相卡爾·比爾特12日直言:“我們都想要一個不那麼難對付的土耳其。”

誰將成為土耳其下一屆總統,土耳其未來是否會選擇新的發展方向,一切答案都可能要到5月28日之後才會揭曉。

“接下來的兩周將可能是土耳其歷史上,最為漫長的兩周,”一家名為“戰略顧問服務”的諮詢公司負責人說。【編輯:陳亦行】

編輯出版發行人:環球新聞時訊報
社 長:魏月童
承 印: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 址: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