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染作品

【本報訊】卓也小屋隱身台灣苗栗三義的幽靜山谷,進入園區仿佛來到古早村落,古意盎然的客家風情房舍由老闆一磚一瓦打造,茅草屋頂、竹籬笆,院落裡小橋流水,門口掛著燈籠,貼著對聯,自成一個世界。遊客可在客家園區裡的手染工坊,參與藍染手作活動。

來到農場回到原點,從源頭認識藍染工藝。藍染就是傳統的靛藍染色工藝,採用天然染料製作靛藍色衣物,是台灣傳統的染布技術之一。早期在台灣非常興盛,用來染色的藍草成為重要經濟作物,生產的藍靛染料在老城古鎮裡形成繁華染房市集。日據時期隨著西裝與和服的流行,加上合成染料的出現,藍染產業凋零沒落,藍草也被其他經濟價值更高的農作物取代,日趨少見。

十多年前卓氏夫婦回鄉開民宿卓也小屋,偶然接觸到藍染,深受吸引一頭栽入,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民宿周邊種植了各種染色植物,為遊客提供印染體驗課程,漸漸規模越做越大,把傳統工藝發展成一門產業。作業方式也跟進時代腳步,建立可持續生產流程,例如:浸泡後的藍草腐葉,用於改良酸性土壤;廢棄的枝幹燒成灰燼,用作溶解藍靛染料的堿劑,點點滴滴累積心得,落實健康環保理念。

認識天然染色要從後山的這片農地看起。地裡種植的不是一般蔬菜,而是各種可以染色的植物,如山藍(藍色)、水梔子(黃色)、茜草(紅色)等等,植物旁邊有清楚的標示,牌子上還有QR碼,掃描後可提供相關資料。

往上走到最高處是卓也的染色生產基地,室內窺見員工在忙碌工作,戶外晾著一匹匹漂亮的藍染布,工坊周邊設有展示品和解說,介紹種藍、采藍、打藍、建藍等各個步驟,讓你認識從植物取出藍色染料的整個過程。

晾曬的藍染布匹

藍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染布技術,成語“青出於藍”指的就是從藍草提煉靛青。

天然染色從植物的種植開始(種藍),山藍只適合生長在低海拔背陽山谷坡地,忌陽光直射,很適合台灣三義的氣候。栽種後第二年便可開始採收(采藍),開始制藍。

生葉經過幾天的浸泡後溶出藍靛素,將腐葉撈出,在浸泡液中加入石灰乳,快速攪拌打入空氣(打藍),待藍靛沉澱後濾掉多餘水分,就能取得藍靛。泥狀的藍靛染料還無法直接染色,須加入堿水與營養劑讓它自然發酵,建化藍靛染料(建藍),每天早晚還要加以攪拌促使發酵還原,還原良好時才能染色。

整個過程聽起來非常複雜,放心,遊客的體驗活動是從比較有趣的染布開始。

回到客家園區裡的手染工坊參加天然染色DIY,首先是自選想要染色的物品,有方巾、束口袋、背包、休閒帽、圍巾、T恤等等,一律全白,等著你來染上藍彩。

上課時染料已經預先為你準備好,但不要以為就是把東西直接浸入染缸這麼簡單。仔細聆聽老師的講解與示範,然後決定自己想要的圖案,根據設計把橡皮筋、夾子、霜淇淋棒等捆綁或夾在布料上,基本概念就是夾的地方不會被染到(白色),其他的部分最後都會被染成藍色。

捆綁的部分完成後,把袋子浸濕,再拿到染缸浸入染液中,持續數分鐘。取出來後拿到水槽水洗,染物氧化後轉為青藍色,必須再度入缸染色。如此反復多次,越多次顏色越深,但做到第五次已失去耐性,進行脫水處理,然後就可以把橡皮筋等等都拉開來,看到自己染出來的效果。和原本想像的設計不盡相同,卻別有一種自然樸素的美感,這就是手作的樂趣。【編輯:婕娉】

編輯出版發行人:環球新聞時訊報
社 長:魏月童
承 印: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 址: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