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鎮,別名聚仙鎮,延嘉鎮(宋金時期),今隸屬於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位於開封市西南部,距離開封市區22.5公里,鎮域總面積70.26平方千米。朱仙鎮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木版年畫和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這裏曾是嶽飛第四次北伐的最後一站,“五百岳家軍大敗金國十萬大軍”的傳奇故事便流傳在此。明清年間,朱仙鎮達到繁盛頂峰,位居華北水陸交通聯運碼頭之首,聚集人口20餘萬,商賈雲集,盛世空前,成為“中國四大名鎮”之首。
朱仙鎮崛起於北宋時期。宋朝建立定都開封,讓朱仙鎮終於迎來了自己千載難逢的發展時機。人口達150多萬的開封,可謂當時世界上唯一人口過百萬的城市。這麼多人的吃喝拉撒怎麼解決這是一個大問題?從外部調運是必然之選,在諸多運輸方式中水運當屬成本最低方式。京城附近的汴河、惠民河(蔡河)、金水河、廣濟河(五丈河)被稱為“漕運四渠”,這其中的惠民河正好就流經朱仙鎮。借著漕運之利,朱仙鎮開始慢慢繁榮起來,運糧船、商船絡繹不絕,各路商賈也開始雲集朱仙鎮,街上商鋪林立,商業越來越發達。當地木版年畫也開始被世人認知。
北宋末,嶽飛統帥岳家軍取得的朱仙鎮大捷,讓朱仙鎮可謂一仗成名,“朱仙鎮”稱號也開始首次出現在了見諸史料中。可惜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金、元時期,隨著開封地位的衰落,運河的變遷,以及黃河改道,朱仙鎮也就隨之衰落了。
世事難料,朱仙鎮再次繁榮卻是以黃河幾次決口開始的,在當地百姓遭受巨大損失後卻迎來朱仙鎮前所未遇的歷史發展良機,真應了那句話“福兮禍所依”。
明、清時代是朱仙鎮的鼎盛時期,據《擬今況記》記載,朱仙鎮城區東連宋寨,西接豆腐店,南至腰鋪村,面積達50平方華里。1862年(清同治元年),城牆由土牆改用磚砌。運糧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將鎮分為東西兩部分,鎮內河上有橋三座相連。沿河兩岸,碼頭林立,長達五華里,船隻可直達城內,每日來往船隻200餘艘。城中居民30餘萬,多系商賈、外籍商人,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城中建有山西會館。鎮內店鋪,商號鱗次櫛比,百貨山集。作為“南船北車”的轉運處和貨物集散地中心的朱仙鎮,與漢口、景德鎮、佛山並稱“中國四大名鎮”。
實際上,歷史上的朱仙鎮不僅是個商業重鎮,而且也是個歷史文化名鎮。鎮內人文景觀眾多,文物古跡星羅棋佈,有中國三大嶽廟之一朱仙鎮嶽飛廟,有中國木板年畫鼻祖——朱仙鎮木版年畫,有建築風格堪稱東亞第一大清鎮寺的朱仙鎮清鎮寺,有古開封城遺址等名勝古跡。
嶽飛廟
朱仙鎮嶽飛廟坐北向南,為三進院落,外廊呈長方形,廟內供奉著嶽飛等抗金名將塑像,門口有秦檜等五奸臣赤身跪像,廟內豎有嶽飛《滿江紅》等碑刻近百塊。宋紹興十年(1140),嶽飛在朱仙鎮大戰中,以五百背嵬軍擊敗金人十萬兵馬。當地人引以為豪,於鎮內為嶽飛建廟,紀念嶽飛的功績。建於明成化十四年(1479年),一說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70年)秋九月。與湯陰、武昌和杭州嶽飛廟統一稱為全國四大嶽飛廟,享譽中外。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始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距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東京夢華錄》記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其被國內專家譽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鼻祖,明清時期被譽為朱仙鎮四大盛產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首批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魯迅曾評價朱仙鎮的年畫:“朱仙鎮的木刻畫,樸實,不染脂粉,人物沒有媚態。色彩濃重,很有鄉土味,具有北方年畫的獨有特色。”
2011年,朱仙鎮木版年畫博物館正式落成,這是國內目前投資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年畫博物館。
清鎮寺
朱仙鎮清真寺位於朱仙鎮南大街東側老虎洞街,又名綠瓦寺,初建於北宋太宗年間,擴拓於明嘉靖十年,重修於清乾隆九年,距今已有千年曆史;在全國百大清真寺中,其典型的清代伊斯蘭教清真寺建築風格和裝飾均屬罕見,堪稱東亞第一大清真寺。據說嶽飛大戰金兵時就是在這裏設的帥府;乾隆下江南巡遊途經朱仙鎮時,喜此地幽靜特選在這裏下榻。
祥符調
西元1008年,宋真宗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元年,附郭都城的開封縣也改名為祥符縣,在開封一帶演唱的梆子聲腔,就稱為祥符調。
祥符調原名“河南梆子”,也有“梆子戲”、“十字調”、“河南謳”、“土梆戲”、“幹梆子”、“梆子秧腔”等叫法,清乾隆年間發源於河南省封丘縣清河集“許門”,是豫劇的源頭和一個重要流派,因清河集古屬開封祥符縣而得名。分佈以封丘縣清河集為中心,輻射至新疆、甘肅、臺灣、邯鄲等地。
祥符調是豫劇的母調,標準中州正韻,最正宗的豫劇唱腔。豫劇界有一句流行諺語:“‘祥符調’不用問,不是‘許門’是‘蔣門’。”許門就是指清河集的許家科班,蔣門是指朱仙鎮的蔣家科班。【編輯:莫兮】
編輯出版發行人:環球新聞時訊報
社 長:魏月童
承 印: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 址: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