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跟著節氣過日子,今天(2月4日)我們開啟第一站——立春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是新歲的起點,意味著萬物起始、一切更生。為了迎接春天,立春這天有“打春”“咬春”“踏春”等諸多習俗。“打春”是打什麼,“咬春”要怎麼咬?看看立春節氣怎麼過。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此時寒冬將盡,萬物開始有復蘇的徵兆,這對於傳統的農耕社會意義重大。因此,古人十分重視立春,又稱之為正月節、歲節等。過節當然要熱鬧起來,民間在立春這天會有“打春”祈豐、“咬春”求福等一系列風俗活動。
“打春牛”也叫“打春”“鞭春”。立春這天,人們將泥塑或紙糊的春牛用杖擊碎,象徵春耕開始。春牛被打碎後,圍觀者一擁而上,爭搶碎土,也叫“搶春”。據說搶得牛頭土,大吉大利;搶得牛身土,養蠶興旺;搶得牛角上的土,莊稼豐收。人們通過這種熱鬧的習俗互相提醒,春天已到,農忙開啟,也祈願新一年五穀豐登。
古人在立春當天還要“掛春幡”,春幡又叫“春勝”“幡勝”,是用絹、紙、布製成的小旗,立春日可以直接掛在戶外,也有些地方將小春幡戴在女子頭上。春幡的種類有很多,可以剪成燕子、柳樹、鮮花、鳥、蝴蝶等等。微風拂過,春幡飄動,象徵著五彩斑斕的春天就要到來了。
慶祝春天的到來,美食當然是必不可少的。立春時期的種種習俗,演變到如今,只剩下咬春這一項廣爲人知了。在立春当天,家家戶戶用饼皮包裹生菜,做成春饼或春卷,大家分食,祈求身体健康,称之为“咬春”。古人把在立春這天吃美食叫做“咬春”,是不是有一種咬定春天不鬆口的勁頭?
最早的“咬春”是指春盤。杜甫在《立春》中寫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在古代,立春日人們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己吃。各朝各代春盤擺的食物不盡相同,但都有迎新之意。漸漸地,人們直接把菜品包在餅裏,春餅就誕生了。
現在北方人“咬春”多是吃春餅,人們將面烙或蒸製成薄餅,再將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合菜,用餅卷著吃。老北京最講究春餅一定要卷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
南方人立春喜歡吃春捲,它可以視作春餅的進階版。同樣是面皮包上餡料,春捲的口味選擇更豐富,既有豆沙、花生等甜口的,也有白菜肉、海鮮等鹹口的,包好後經煎、炸而成,咬一口,酥脆鮮香。
除了春餅、春捲,白蘿蔔也是古時候“咬春”的流行食品。蘿蔔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咬蘿蔔可以說是最物美價廉的迎春儀式了。在立春这天咬食春盘、春饼、萝卜等,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明《酌中志》也曾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編輯:溫遇桉 實習生:張正慧】
編輯出版發行人:環球新聞時訊報
社 長:魏月童
承 印: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 址: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