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殺瘋了!”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在大陸院線熱度高居不下,累計票房超過5.4億。這樣一部成本不高的台灣電影,為何成為大陸電影市場的一匹黑馬,又如何能引起海峽對岸觀眾的共鳴?
以往大陸觀眾對台灣電影的印象往往是“文藝小清新”,但《周處除三害》似乎帶來了一種“反差感”。
影片中,台灣演員阮經天飾演的主人公陳桂林,以“狗啃頭+鬍子拉碴”的造型“戴罪擊凶”,讓不少觀眾似乎看到了港式動作片的“高燃”。誠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趙衛防所言,“除三害”帶來的是心靈撞擊式的治癒。
有文章指出,台灣的演員和故事背景、香港的編劇和導演、大陸的網路影評和敘事,讓影片《周處除三害》耳目一新。過去幾十年,大陸、台灣、香港軟實力發展,彼此交叉滲透影響,早已融成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靈光一閃,造就三位一體的現象。
對於觀眾來說,無論是出自《世說新語》和《晉書·周處傳》的經典典故“周處除三害”,還是影片中主人公向關公擲筊問卦等生活方式,都是兩岸民間民俗文化的熟悉情景。有港媒分析指,影片故事情節回歸民間親切的共情,展示兩岸揮之不去的文化臍帶。
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周處除三害》能如此走紅,讓人重新發現了兩岸有著更多超越政治藩籬的連結。台灣《聯合報》的文章則表示,近年台灣社會的大陸因素被刻意降低乃至醜化,影片讓觀眾跨越了隔閡,得到了滿足。
近年來,除了《周處除三害》,還有諸如《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多部台灣影視佳作“登陸”躥紅。同時,大陸製作的《甄嬛傳》《琅琊榜》《狂飆》《繁花》等多部影視作品,也在台灣熱映,甚至成為台灣民眾逢年過節的“下飯劇”。
現在,台灣社交平台上還出現了“陸劇交流”“陸劇討論”等幾十萬粉絲數的民間社團。兩岸電影展、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等一系列活動的舉辦,也在進一步促進兩岸影視文化人才的交流。
除了影視劇,“科目三”“我姓石”“缽缽雞”等魔性舞蹈、神曲在台灣風靡,螺螄粉、魔芋絲、酸菜魚等大陸美食俘獲台灣民眾的味蕾,還有兩岸媽祖、“三山國王”等共同的民間信仰文化,以及今年春節期間福建遊神、潮汕英歌舞、各地舞獅舞龍等各種民俗活動,都讓台灣網友大為感歎……
正如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近日表示,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根脈、共同的情感共鳴,即便時光流逝,即使跨越山海,哪怕人為阻隔,也難以減少,從未改變。【編輯:曉紅】
編輯出版發行人:環球新聞時訊報
社 長:魏月童
承 印: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 址: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