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當前世界格局正經歷重大轉變,中美關係成為決定其方向的關鍵性要素。近十年來,中美關係經歷了較大波折,兩國在關於彼此關係的現實與定性等重大問題上出現了很大差異。“中美競爭持續增強”“他國必須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等美方持續渲染的認識依然在國際社會持續擴散,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攜其“讓美國再次偉大”藍圖會帶給中美關係何種衝擊,更是引發普遍關注。
事實上,美國的這些荒唐涉華敘事,既帶有成見,更難以助益兩國長遠利益。政策只有真實反映民眾根本利益和國際社會普遍訴求,才具備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最近,環球時報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國際形象全球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極具啟發性,中美兩國民眾和國際社會希望中美關係穩定向好是主流聲音,這確實更合乎中美關係現實和發展趨勢。就此而言,準確把握民眾主流情緒和認清當前中美關係並非敵友已定的僵化現實,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當前穩定中美關係的最大挑戰是美方對彼此關係的定性脫離了現實。在對華認識上,美國一些政治人士掉入了政治正確的窠臼。華盛頓有將意識形態異質國家認定為“生存性威脅 ”的外交傳統。從19世紀早期宣揚“門羅主義”,表達美洲體系無法容忍歐洲君主體系,誓將後者排擠出美洲,到20世紀的“威爾遜主義”,展示美國要改造所有與其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國家的“全球雄心”,美國這種立場先行的外交慣性已然固化為一種極不健康的政治正確文化。當前,這種文化已經突出應用到了對華政策的制定中。
自從上世紀40年代美國告別孤立主義、擁抱全球主義至今,美國一些政治人士已經習慣用“勢不兩立”或“邪惡”之類的標籤,定性意識形態異質國家,並制定相應政策。這種先入為主、罔顧事實的邏輯,是美國冷戰期間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冷戰後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遭受慘痛挫敗的重要緣由。當前美國一些政治人士正將這種已經被反復證明只能給其帶來悲劇的理念,應用于對華政策。當下,這種政策尚存可能調整的“機會空間”,美國與國際社會民眾的理性樸素對華認識,為當前美較具偏執性的對華政策提供了難得的糾偏機會,希望美國決策者能夠將民眾訴求納入到政策制定之中,基於事實而非想像來客觀看待中方,並制定對華政策。
其次,美國一些政治人士認為,中國對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構成持久破壞,並基於此對中國自身治理和對外政策進行系統性“扭曲式編織敘事”的操作。“修正主義國家”“債務陷阱”“軸心同盟”等話術不一而足,試圖以混淆視聽的輿論,形成對華不友好的國內外政治氛圍。
上述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清晰表明,美國及國際社會民眾並不接受美國一些政治人士製造的荒唐“中國敘事”,相反,與華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是各國民眾的主流看法,穩定中美關係是國際民意的重心所在。在網路化普及和社交媒體成為民眾獲取資訊主要管道的今天,美國一些政治人士試圖壟斷對華乃至其內部事務解釋權的恣意妄為之舉,已經基本沒有市場。各國民眾對中國的瞭解和對中國發展活力所展現榜樣力量的接受度,更為真實和客觀。就此而言,美國一些政治人士以“競爭加對抗”定調中美關係的做法,在民眾中沒有普遍的感召力,由此有理由充分相信,中美關係的健康活力之源主要來自民間。
再次,美國一些政治人士的“霸權”執念,既限制了其對華政策的務實理性空間,也損害了其儘快修復自身的機遇。追求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和絕對不容忍實力相當國家的出現,是美國的一大外交痼疾。從2017年至今,美國對華政策一個不變的重要主題是,通過製造危機,試圖破壞中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使中國實力增長難具可持續性。正如即將離任的美國駐華大使所言,他將任職期間80%的時間用於管理美國與中國的競爭。事實上,中美之間的合作議題和空間遠大於雙方的競爭面,將主要精力用於偏離中美關係客觀現實的領域,自然難以形成健康的對華認識和對華政策。
調查報告還清晰揭示,美對華遏壓的一系列政策並未得到美國民眾和國際社會支援,相反,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和貢獻得到了各國民眾的壓倒性認同。相比之下,在美國自己搞的諸多民調中,美國內外政策及自身國際形象卻是難以得到普遍認同。這應當引起美國一些政治人士的重視,他們需要認真思考一個嚴肅問題:穩定向好的中美關係還是競爭加對抗的中美關係,更有助於美國當政者解決其面臨的國內外困局?美方給出的答案目前看是後者,這明顯帶有臆想成分且十分極端。
特朗普即將入主白宮,希望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能夠切實反映本國民眾和國際社會的真實意願。畢竟中美關係相向而行,向好發展,既合乎時代大趨勢,也合乎各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完善自身的務實需要。【編輯:陸語】
編輯出版發行人:環球新聞時訊報
社長:魏月童
承印: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