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在端午佳節到來之際,中國人再次向浩瀚蒼穹發出“天問”。
5月29日1時3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Y110運載火箭,成功將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火箭飛行約18分鐘後,將探測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轉移軌道。此後,探測器太陽翼正常展開,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5月29日1時3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Y110運載火箭,成功將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白國龍/攝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天問二號主要任務目標是對小行星2016HO3進行探測、取樣並返回地球,此後再對主帶彗星311P開展科學探測。小行星2016HO3是人類目前發現的地球准衛星之一。任務工程目標一是突破弱引力天體表面取樣、高精度相對自主導航與控制、小推力轉移軌道設計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二是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學研究提供探測資料和珍貴樣品。
探測器上共配置了中視場彩色相機、多光譜相機、可見紅外成像光譜儀、熱輻射光譜儀、探測雷達、磁強計、帶電粒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噴發物分析儀、窄視場導航敏感器、鐳射一體化導航敏感器、旋轉衍射高光譜相機等11台科學設備。這些先進設備將助力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對小行星和主帶彗星進行探測,獲取科學資料。
天問二號任務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與回收、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太工程(17.750, 0.08, 0.45%)中心承擔工程總體工作,負責任務的總體設計和實施管理;中國航太科技(11.890, 0.28, 2.41%)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牽頭承擔探測器系統研製;中國航太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運載火箭系統研製;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牽頭承擔地面應用系統。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578次發射。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是我國高軌發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國宇航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發射,曾執行過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等探月工程任務。為確保“長征三號乙火箭‘可靠、精准、準時’答卷”,跑好天問二號任務“第一棒”,設計人員歷時2年完成了多輪設計反覆運算,同時滿足了各方約束要求,實現火箭與探測器完美“交接班”。
“實施天問二號任務,推動星際探測征程接續前進,邁出了深空探測的新一步。”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單忠德說,任務實施週期長,風險難度大,後續還將經歷10餘個飛行階段。在完成小行星採樣任務後,天問二號返回艙預計於2027年年底著陸地球並完成回收;此後,主探測器將按計劃繼續飛行,前往主帶彗星311P開展後續探測。【編輯:陸語】
編輯出版發行人:環球新聞時訊報
社長:魏月童
承印: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