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化血管」謠言花樣百出 保護血管健康 只推薦「步行」
在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八成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於是各種「軟化血管」、「檢測血管健康」的小妙招四處傳播開來......
自测血压为啥总不准?这些细节做错了
今年的10月8日是第24个“全国高血压日”。高血压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种陌生的疾病了。为了更好地知晓和控制自己的血压,很多人选择为自己的家庭配备血压计。不过,在家测量血压为什么数值总不准?这可能和你测量的时间,测量前做了什么,是否吸烟喝茶,甚至测量中是否说话都有关系。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就跟大家聊一聊,那些自己量血压容易犯的错。
成年人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压
血压多久量一次,是人人都需要量吗?高血压是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多种疾病,如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国民总死亡的40%以上,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我们可能总认为高血压是老年人才会有的问题,是“老人”的疾病。不过近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在不知不觉间,行为的改变带来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高血压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我们的观念也需要及时更新。
18岁及以上的健康成年人,应培养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最好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可以抓住任何参加体检或去医疗机构的机会进行测量。35岁及以上人群应该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对于已有危险因素如超重/肥胖、有家族史、长期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或血压已升高但尚未到诊断标准的人群,应经常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则应根据自身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血压监测。
对于已有危险因素或已出现血压升高的人群,应经常测量血压。通过在家进行多次血压测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血压状况,及时发现血压升高,还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为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电子”或“水银” 居家测血压用啥好?
不少人认为,老式的水银血压计测量数值更准确。其实,只要操作方法正确,购买质量合格的产品,电子血压计的准确率与水银血压计是一样的。一般来说,更建议选择经过认证的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并配以大小合适的袖带。它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较好,而且方便携带,测量方式也简便易掌握。
如果是刚刚诊断为高血压,或者血压水平不稳定的人群,最好进行连续7天的血压测量。如果血压控制已经很平稳了,那么就可以每周测量1天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测量血压的结果,一般低于在诊室由医务人员测量的结果,因此诊断标准为135/85mmHg。测量结束后,把测量者、测量日期和时间、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长期坚持,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血压监测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控制自己的血压水平。
在测血压之前 别做这些事儿
在什么时间测量比较好?我们的血压值一般在早晨的时候较高,在夜晚的时候较低。所以,血压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每次测量2至3遍,取平均值。早晨的测量应在早饭前、服药前,而晚上应在晚饭、服药及洗澡之后。
此外,血压测量前不能剧烈运动,最好能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血压测量。测血压前30分钟不要吸烟、饮酒、喝咖啡或茶。如有需要,请排空膀胱。
值得一提的是,当测量开始,就不要再说话,或摆动手臂了。
此外,测血压时的几个关键位置要注意。
身体——放松靠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两脚放松放在地上。
手臂——裸露手臂包裹袖带,且袖带要和心脏保持同一高度,下缘距离肘线2至3厘米。袖袋的松紧度要保持在能插进1至2根手指。按下开始按钮,血压计会自动充气、放气,就可以读取数据了。
无症状的高血压也得控制
您也许会问,医生是告诉我有血压高,但我没有症状,也要控制吗?要控制,而且,非常重要!
不加控制的高血压可能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例如可能会对心脏带来严重损害;造成动脉硬化,使流向心脏的血液和氧气减少;导致向大脑供血和供氧的动脉破裂或阻塞,引发脑卒中;还可导致肾脏损伤。而目前,仅有约五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血压控制是有目标的。正常的血压水平应低于120/80mmHg,健康的成年人应努力将血压维持在健康范围。而对于高血压患者,一般应将血压控制在小于140/90mmHg,根据病情需要,部分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降至小于130/80mmHg。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干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
“她那麼愛笑,為什麼還會得抑鬱症?”
5日晚,歌手李玟的家人通過社交媒體宣佈,李玟於7月2日在家中輕生,送院後一直昏迷,最終於7月5日離世。家人表示,李玟於數年前患上抑鬱症,與病魔經過了長時間鬥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
吃素一定健康?
健康素食必須包含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低脂乳製品和雞蛋。如果取代肉類的素食中含有精製澱粉、糖果及含糖飲料、加工素食品或反式脂肪酸等,反倒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心源性死亡的患病概率。
醫學奇才李時珍
作為一個想要考取功名的秀才,他曾三次參加鄉試,不過運氣不太好,總是考不上,於是一氣之下,便幹起了父親的老本行。他的落榜實在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事,因為他的名字叫李時珍......
不是所有胸疼都是心梗
並非所有胸痛都是心梗,如果出現定位明確、性質尖銳、持續存在且不影響日常活動的胸痛,不必過於緊張和驚慌。今天我們就請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急重症中心主任楊豔敏,為大家介紹常見的胸疼與心梗所致的疼痛到底如何區分。
天冷腳痛酸麻別亂泡腳
寒冷的冬季,不少中老年人會發現腿部疼痛、酸麻,還以為是年紀大了,肌肉骨骼老化受不得冷,也有以為是關節出現問題了去看骨科醫生,實際上,他們中有相當部分其實是下肢血管出現問題了。來自醫院介入血管外科專家介紹,動脈硬化是隨着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70至80歲是其高發人群,近年也有發病年輕化趨勢,如50多歲開始患病⋯⋯
“吃得少,活得長”?飯量越小,衰老速度越遲緩?研究結果公佈
歲月流逝,人的一生終究會畫上句號,但大家都希望能做到長生不老,長命百歲,永葆青春、身材豐腴。不過實現這些夢想的可能基本為0。
反式脂肪酸或是癡呆症黑手
最新發現,攝入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會增加阿爾茲海默症等癡呆症的患病風險。
西醫檢查為何不能替代中醫「四診」
時代在進步,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我們即將進入5G網路應用。然而,即使在如此發達、快速的時代裡,中醫還是離不開望、聞、問、切這四種傳統的診斷方法,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西醫先進的檢查儀器和精準的檢查結果不能替代它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