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第12天,俄羅斯傳出好消息,西方願望落空,普京後顧之憂解除

俄烏戰爭進入到12天。俄羅斯傳出了好消息。一份民調顯示,支援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的俄羅斯民眾,從一周前的65%進一步上升到了71%,有高達84%的俄羅斯人,表示信任俄軍。

“歐洲政治共同體”能否實現歐洲戰略自主?

歐盟於10月6日在布拉格舉行首次“歐洲政治共同體”領導人峰會,邀請了27個歐盟成員國和17個非歐盟國家領導人出席。歐盟宣稱峰會的目標是為歐洲大陸各國的政治協調創造一個平台,通過加強政治對話與合作來商討共同利益。受訪專家認為,該平台作為歐洲戰略自主的一部分,目的是拉攏所有歐洲國家共同應對歐洲問題,但仍難逃北約掌心。

随笔杂谈丨年,是中国人一个伟大的创造

1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冯骥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报道:1月24日,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通过天津大学“空中讲堂”的直播,以《用美好的年文化过好年》为主题,为观众网友带来了一场充满年意的讲座,他告诉大家“是什么使我们对年的记忆这么深?是文化。”

人口红利仍是支撑中国发展的底气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查项目11日出了结果。 当天,中国官方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2020年,中国总人口规模达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居世界第一。数据还显示,中国人口红利正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将不断夯实中国发展的“底气”。 关于中国人口变化趋势,西方舆论有不少猜测和议论。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面临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恐将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空间。从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看,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悲观。 过去10年间,中国人口总量增加了7206万人。其中,0-14岁少儿人口增加3092万人。当前,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8.8亿,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相当充沛;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与美国大致相当。 中国是否仍然享受人口红利?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今后人口增速大趋势是放缓的,但尚不能断言中国“人口峰值”即将到来。所谓中国面临“人口危机”的论调更是耸人听闻。 此次人口普查还揭示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积极特征。比如,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3.85亿人,占比43.79%,比201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2.36亿人;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3.76亿人,十年间增长近70%,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以及主要城市群聚集。 不难发现,上述人口变化趋势,与中国不断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随着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中国人口资源的优势有望继续得到释放。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人口形势确实存在一些日益严峻的挑战。比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水平;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人,占人口总规模的18.7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观察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离不开世界坐标。无论是人口生育率走低,还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实际都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而中国社会正在为应对相关问题做前瞻性的心理准备和政策准备。比如,针对人口老龄化,中国正在发展“银发经济”,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同时鼓励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可以发挥余热。 过去几十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既得益于政策的有效,也与人口红利的持续释放密不可分。现在,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快速推进,无论是拉动投资还是释放需求,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不断优化的劳动力素质,依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气”。对世界经济而言,这也是一颗“定心丸”。 承印人:環球電視臺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

陈刚案昭雪!美方必须立即停止对华裔科学家的政治迫害

“这是美方所谓‘中国行动计划’遇到的最新挫折。”当地时间20日,美国司法部正式撤销对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陈刚的指控,路透社作出上述评论。当事人陈刚在声明中,用“恐怖的一年”形容他经历的这场无妄之灾。

关塔那摩20年是对“美式人权”的巨大反讽

“美国政府在法治承诺上的污点”“人类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页”……随着美国关塔那摩监狱设立20周年日子的到来,国际社会对其声讨声不绝于耳。自设立之日起,这座“黑监狱”便与侵犯人权成为双生子。20年过去了,美国不仅没有停止虐囚行为,反而将“黑监狱网”铺向全球。正如埃菲社所评论,华盛顿的做法损害了整个国际人权体系。

“谣言流水线”盯上新疆棉花,美西方不为人权为霸权

  当前,美西方一场针对中国新疆棉花的闹剧正在上演。有些欧美企业基于所谓“强迫劳动”谎言,声称不用新疆棉花。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美西方“谣言流水线”的最新操弄。 这些声称拒用新疆棉花的企业称,它们的决定是基于“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的判断做出的。关于这个组织,外界已经进行了不少起底。它表面上是一家非政府组织,背后金主实际是美国实施对外渗透的重要机构之一——美国国际开发署。这就不难理解,该组织为何无视其上海代表处提交的“新疆项目点从未发现一例‘强迫劳动’”的实地调查结果,而选择采纳反华智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虚假报告作为所谓判断依据了。 事实上,回顾近年来美西方炮制的一系列涉疆谎言以及据此对中国施加的所谓“制裁”,就会发现,将新疆棉花与“强迫劳动”挂钩,依然是一个熟悉的“谣言流水线”产品:先由反华势力资助的学者、智库凭空捏造出所谓涉疆报告;无论报告多么错漏百出或危言耸听,BBC等西方主流媒体都照搬引用,大肆炒作;反华组织推波助澜;政客以此为由推动对华制裁…… 显然,这条“谣言流水线”上的操作者,故意无视这样的事实:新疆棉花生产早已高度机械化,根本不需要大量采棉工。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70%。而且,新疆采棉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种植户可以通过手机App足不出户订购机器采摘服务。那些谣言制造者难道是说新疆“强迫机器劳动”? 作为新疆的支柱产业,棉花业对改善当地民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吾尔族聚居地区民众的主要收入来源。西方政客一边假惺惺地“关心”新疆民众的人权,一边却想方设法将新疆棉花“隔绝”在国际供应链之外,打压那些雇佣新疆少数民族员工的中外公司,简直是对“人权”的莫大讽刺。 正因此,新疆棉纺工人在近日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愤怒地说,西方人士没有实地考察,就发起对新疆棉纺织业的抵制,就是想砸掉新疆棉纺织工人的饭碗。 实际上,在这一算计背后,美西方势力有着更深的图谋。 众所周知,新疆曾是中国暴恐多发地区。得益于中国行之有效的治疆政策,新疆过去四年多再也没有发生一起暴恐事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20年,新疆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GDP增长3.4%,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但是,那些唯恐新疆不乱、害怕中国发展的西方反华势力坐不住了。他们将黑手伸向新疆棉花,就是企图借此损害维吾尔族民众发展和就业机会,破坏新疆反恐成果,继续给中国发展制造安全挑战。日前,加拿大著名视频博主丹尼尔·邓布里指出,美国一些政客为了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正走在支持恐怖主义的道路上,而这也是他们一贯的伎俩。 显然,涉疆问题的本质与人权无关,而是反分裂和反暴恐问题。那些盯上新疆棉花的美西方政客关心的也不是人权,而是自身的霸权,为此不惜助纣为虐、破坏全球反恐大局。 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的中国。近期,中方针对美英欧加基于谎言的所谓制裁进行了坚决反制。美西方政客不要低估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决心,不要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一切推行霸权主义的强盗行径,必将走进历史的死胡同!

拿中欧投资协定当政治筹码?欧洲某些议员太天真

  欧洲议会拿中欧投资协定要挟中方做出让步,意图是明显的,也是天真的。 当地时间20日下午,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一项动议,要求在它批准中欧投资协定之前,中国先解除对欧盟方面的反制裁。这被外界认为欧洲议会“冻结了”历经7年谈判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 欧洲议会此举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没有任何道理。中方为什么对欧方实施反制裁?原因是今年3月欧方基于涉疆谎言对中方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干涉中国内政,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反制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对欧方搞制裁对抗作出的必要正当反应。 欧洲议会要求中方取消反制裁,相当于要求中方在遭污蔑攻击时不能反抗,这样的要求除了“荒唐”之外,已经没有其他词可以形容了。欧洲议会一些议员可能是不小心穿越了时空,他们难道以为如今的中国还是1840年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吗? 再从具体操作层面看。不管是政治博弈还是经济谈判,威慑是一种常用的策略。但这个策略要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拿出令对手忌惮的筹码。阻止中欧投资协定批准生效,会让中方感到害怕吗?显然不能。 是的,这份协定经过7年时间才结束谈判,倾注了中欧双方无数努力和心血,值得双方珍视和珍惜。但正如中方多次强调的,“中欧投资协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赢的协定,不是谁对谁的恩赐”。 阻碍中欧投资协定通过,谁会更着急?是大批欧洲企业。 过去20年,欧洲企业在华投资达1460亿欧元,收益颇丰。如今,这个拥有14亿消费者的中国大市场仍在蓬勃发展,并且不断开放。欧洲议会的阻挠,无异于让欧洲企业把到嘴的奶酪拱手让人。 德国《经济周刊》指出,不少欧洲企业担心,若中欧投资协定无限期延迟,它们就失去了在电信、金融服务、私人医疗、环境服务、研发以及航空运输等服务领域进入中国大市场的更多机会。而美国等其他地区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将更具优势。 除此之外,阻挠中欧投资协定也将对亟待复苏的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协定谈判完成后,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它不仅惠及中欧双方,也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然而,来自各方的乐观期待却被私欲熏心的一些欧洲议员浇了盆冷水,外界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将因此受到打击。 中欧投资协定不是政治工具。欧洲议会通过这项动议,目的荒唐,手段拙劣,结果注定是碰一鼻子灰。 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中方始终对促进中欧合作、实现共赢抱有诚意。相信中欧双方都不希望7年多的努力因为谎言和偏见而付诸东流。欧方理应明辨是非,停止基于谎言的对抗制裁,做出符合各方利益的理性选择。 承印人:環球電視臺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

咄咄逼人”这顶帽子,美国还是自己戴合适

编辑:韩基韬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当地时间2日接受美媒采访时,攻击中国在海外“越来越咄咄逼人”,目的是成为“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这番以己度人的论调,不过是蓄意强化所谓的“中国威胁”,离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同时服务于美国选举政治的需要。 似乎在美国一些人眼中,别国维护正当发展权益就是“咄咄逼人”,他们自己四处搞“胁迫外交”就是理所应当。这一为国际社会熟知的“双标”做派,透露出浓浓的美式霸权气息。但讽刺的是,布林肯在采访中称,美国的目的不是遏制或者打压中国,而是为了捍卫中国正在“挑战”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能把推行“美国规则”说得如此道貌岸然,估计只有美国干得出来。 然而,美国定义不了世界。试图以“美国规则”偷换“国际规则”、为其干涉主义披上“正义”的外衣,这在国际社会早已不是秘密。数十年来,美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美国规则”,那就是通过咄咄逼人的“胁迫外交”,包括武力威胁、政治孤立、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手段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 从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燃起战火,到在亚非地区策划所谓“阿拉伯之春”;从在欧亚国家导演“颜色革命”,再到对伊朗、古巴、委内瑞拉、中国等实行“长臂管辖”,美国的胁迫之手无处不及。 以中国为例。从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到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义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再到拜登政府采取“竞争、合作、对抗”的对华政策,美国打压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人所共知。即便现在重新扯起“多边主义”大旗、言必称“规则”,美方也难以遮掩其背后的政治图谋。 同样遭受美国胁迫的,还有国际组织。由于美方持续阻挠,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于2019年12月因法官人数不足而陷入瘫痪,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沉重打击。拜登政府上台后,到目前为止态度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4月底召开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例会上,美国代表再次拒绝了开启上诉机构法官甄选程序的要求。 即便是美国的盟友,虽然看到“美国回来了”的旗号,但实际得到的并不是平等,而是各种胁迫与刁难。 据俄塔社日前报道,布林肯将在本周伦敦七国集团外长会议举行期间,要求德国关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丹麦《政治报》近日披露,美国驻丹使馆要求它说明是否使用华为、中兴等五家中国企业电子设备,如拒绝提供有关信息或使用上述企业设备,美使馆或将终止订阅该报。 主权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没有谁愿意接受胁迫。不久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欧盟领导人视频峰会记者会上明确表示,欧洲需要有独立的对华政策。丹麦《政治报》近日也称,不会对美方的要求做出回应。美式胁迫外交,碰了一鼻子灰。 究竟谁咄咄逼人、妄图主导世界,人们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发展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无意做“世界老大”,这一点也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那些沉迷于“胁迫外交”的美国政客,实际上把美国推上了一条“国霸必衰”的道路。 承印人:環球電視臺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

“五一”消费火爆验证中国市场机不可失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2.3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119.7%、138.1%;全国电影票房超过16亿元,创下新纪录;假期前4天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的火爆令世界惊叹。 彭博社在报道中说,“无论是国内航班的机票,还是游乐园的门票,在‘五一’到来之前,所有的票都快速售罄,这显示出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逐渐提速”。俄罗斯第一频道主持人表示,“五一”假期中国迎来创纪录的出行人潮,人们现在可以自在旅行。西班牙《阿贝赛报》则称,人群聚集的重现反映了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中国正在继续推进疫苗接种计划。 的确,“五一”假期繁荣景象不仅检验了中国疫情防控的成效,也再次显现中国消费市场正持续复苏。在这背后,中国政府采取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居民收入回升、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等“组合拳”正协同发挥作用。 “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在这个“五一”假期,世界再次看到了中国的守信践诺。比如,“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上海五五购物节”活动在上海启动。今年的“上海五五购物节”首次增加“全球首发季”主题,超过550个来自全球的品牌集中推出了2800余款新品。用一个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博主的话来说,“如果你的公司还没有大规模投资中国,再不来就太晚了”。 当然,“五一”假期表现只是一个缩影。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消费正以“超预期”速度恢复。前不久,中国官方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今年3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超过路透社此前调查的28%预期。一季度整体而言,中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5.4%;餐饮、线下消费等前期受疫情制约的一些消费领域快速恢复。 多年来,消费是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2013年至2019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的数据一般为70%、80%。这意味着,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契合了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 中方多次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意味着,随着消费升级、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涌现、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中国的消费潜能将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给世界带来更多共享机遇。 事实上,中国正在继续这么做。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海南举行,其中国际展区达到6万平方米,占参展总面积75%。从广交会到进博会、服贸会,再到消博会,中国政府正用实际行动兑现“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承诺。而对渴望走出疫情冲击的外企而言,中国市场机不可失,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打开这一全球超大规模市场的“钥匙”。 承印人:環球電視臺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

最近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