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逼人”这顶帽子,美国还是自己戴合适

编辑:韩基韬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当地时间2日接受美媒采访时,攻击中国在海外“越来越咄咄逼人”,目的是成为“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这番以己度人的论调,不过是蓄意强化所谓的“中国威胁”,离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同时服务于美国选举政治的需要。 似乎在美国一些人眼中,别国维护正当发展权益就是“咄咄逼人”,他们自己四处搞“胁迫外交”就是理所应当。这一为国际社会熟知的“双标”做派,透露出浓浓的美式霸权气息。但讽刺的是,布林肯在采访中称,美国的目的不是遏制或者打压中国,而是为了捍卫中国正在“挑战”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能把推行“美国规则”说得如此道貌岸然,估计只有美国干得出来。 然而,美国定义不了世界。试图以“美国规则”偷换“国际规则”、为其干涉主义披上“正义”的外衣,这在国际社会早已不是秘密。数十年来,美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美国规则”,那就是通过咄咄逼人的“胁迫外交”,包括武力威胁、政治孤立、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手段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 从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燃起战火,到在亚非地区策划所谓“阿拉伯之春”;从在欧亚国家导演“颜色革命”,再到对伊朗、古巴、委内瑞拉、中国等实行“长臂管辖”,美国的胁迫之手无处不及。 以中国为例。从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到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义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再到拜登政府采取“竞争、合作、对抗”的对华政策,美国打压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人所共知。即便现在重新扯起“多边主义”大旗、言必称“规则”,美方也难以遮掩其背后的政治图谋。 同样遭受美国胁迫的,还有国际组织。由于美方持续阻挠,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于2019年12月因法官人数不足而陷入瘫痪,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沉重打击。拜登政府上台后,到目前为止态度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4月底召开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例会上,美国代表再次拒绝了开启上诉机构法官甄选程序的要求。 即便是美国的盟友,虽然看到“美国回来了”的旗号,但实际得到的并不是平等,而是各种胁迫与刁难。 据俄塔社日前报道,布林肯将在本周伦敦七国集团外长会议举行期间,要求德国关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丹麦《政治报》近日披露,美国驻丹使馆要求它说明是否使用华为、中兴等五家中国企业电子设备,如拒绝提供有关信息或使用上述企业设备,美使馆或将终止订阅该报。 主权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没有谁愿意接受胁迫。不久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欧盟领导人视频峰会记者会上明确表示,欧洲需要有独立的对华政策。丹麦《政治报》近日也称,不会对美方的要求做出回应。美式胁迫外交,碰了一鼻子灰。 究竟谁咄咄逼人、妄图主导世界,人们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发展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无意做“世界老大”,这一点也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那些沉迷于“胁迫外交”的美国政客,实际上把美国推上了一条“国霸必衰”的道路。 承印人:環球電視臺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

“五一”消费火爆验证中国市场机不可失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2.3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119.7%、138.1%;全国电影票房超过16亿元,创下新纪录;假期前4天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的火爆令世界惊叹。 彭博社在报道中说,“无论是国内航班的机票,还是游乐园的门票,在‘五一’到来之前,所有的票都快速售罄,这显示出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逐渐提速”。俄罗斯第一频道主持人表示,“五一”假期中国迎来创纪录的出行人潮,人们现在可以自在旅行。西班牙《阿贝赛报》则称,人群聚集的重现反映了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中国正在继续推进疫苗接种计划。 的确,“五一”假期繁荣景象不仅检验了中国疫情防控的成效,也再次显现中国消费市场正持续复苏。在这背后,中国政府采取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居民收入回升、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等“组合拳”正协同发挥作用。 “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在这个“五一”假期,世界再次看到了中国的守信践诺。比如,“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上海五五购物节”活动在上海启动。今年的“上海五五购物节”首次增加“全球首发季”主题,超过550个来自全球的品牌集中推出了2800余款新品。用一个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博主的话来说,“如果你的公司还没有大规模投资中国,再不来就太晚了”。 当然,“五一”假期表现只是一个缩影。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消费正以“超预期”速度恢复。前不久,中国官方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今年3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超过路透社此前调查的28%预期。一季度整体而言,中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5.4%;餐饮、线下消费等前期受疫情制约的一些消费领域快速恢复。 多年来,消费是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2013年至2019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的数据一般为70%、80%。这意味着,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契合了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 中方多次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意味着,随着消费升级、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涌现、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中国的消费潜能将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给世界带来更多共享机遇。 事实上,中国正在继续这么做。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海南举行,其中国际展区达到6万平方米,占参展总面积75%。从广交会到进博会、服贸会,再到消博会,中国政府正用实际行动兑现“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承诺。而对渴望走出疫情冲击的外企而言,中国市场机不可失,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打开这一全球超大规模市场的“钥匙”。 承印人:環球電視臺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

陈刚案昭雪!美方必须立即停止对华裔科学家的政治迫害

“这是美方所谓‘中国行动计划’遇到的最新挫折。”当地时间20日,美国司法部正式撤销对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陈刚的指控,路透社作出上述评论。当事人陈刚在声明中,用“恐怖的一年”形容他经历的这场无妄之灾。

拿中欧投资协定当政治筹码?欧洲某些议员太天真

  欧洲议会拿中欧投资协定要挟中方做出让步,意图是明显的,也是天真的。 当地时间20日下午,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一项动议,要求在它批准中欧投资协定之前,中国先解除对欧盟方面的反制裁。这被外界认为欧洲议会“冻结了”历经7年谈判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 欧洲议会此举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没有任何道理。中方为什么对欧方实施反制裁?原因是今年3月欧方基于涉疆谎言对中方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干涉中国内政,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反制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对欧方搞制裁对抗作出的必要正当反应。 欧洲议会要求中方取消反制裁,相当于要求中方在遭污蔑攻击时不能反抗,这样的要求除了“荒唐”之外,已经没有其他词可以形容了。欧洲议会一些议员可能是不小心穿越了时空,他们难道以为如今的中国还是1840年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吗? 再从具体操作层面看。不管是政治博弈还是经济谈判,威慑是一种常用的策略。但这个策略要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拿出令对手忌惮的筹码。阻止中欧投资协定批准生效,会让中方感到害怕吗?显然不能。 是的,这份协定经过7年时间才结束谈判,倾注了中欧双方无数努力和心血,值得双方珍视和珍惜。但正如中方多次强调的,“中欧投资协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赢的协定,不是谁对谁的恩赐”。 阻碍中欧投资协定通过,谁会更着急?是大批欧洲企业。 过去20年,欧洲企业在华投资达1460亿欧元,收益颇丰。如今,这个拥有14亿消费者的中国大市场仍在蓬勃发展,并且不断开放。欧洲议会的阻挠,无异于让欧洲企业把到嘴的奶酪拱手让人。 德国《经济周刊》指出,不少欧洲企业担心,若中欧投资协定无限期延迟,它们就失去了在电信、金融服务、私人医疗、环境服务、研发以及航空运输等服务领域进入中国大市场的更多机会。而美国等其他地区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将更具优势。 除此之外,阻挠中欧投资协定也将对亟待复苏的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协定谈判完成后,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它不仅惠及中欧双方,也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然而,来自各方的乐观期待却被私欲熏心的一些欧洲议员浇了盆冷水,外界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将因此受到打击。 中欧投资协定不是政治工具。欧洲议会通过这项动议,目的荒唐,手段拙劣,结果注定是碰一鼻子灰。 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中方始终对促进中欧合作、实现共赢抱有诚意。相信中欧双方都不希望7年多的努力因为谎言和偏见而付诸东流。欧方理应明辨是非,停止基于谎言的对抗制裁,做出符合各方利益的理性选择。 承印人:環球電視臺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

安倍晉三遇刺身亡 對日本政局衝擊多大?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在奈良街頭演講時被槍擊身亡,令日本乃至國際社會為之震驚。受訪專家指出,二戰後刺殺日本首相的行為十分罕見,安倍晉三身亡或令日本政局長期以來的“安麻體制”落下帷幕,為日本修憲帶來變數,衝擊日台關係,同時為美國在亞洲發力帶來不確定性。

林民旺:勢比人強,“美印共同制華”難繼續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日前對印度進行了訪問,印度總理莫迪、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印度外長蘇傑生分別與他進行了會晤。此外,沙利文還在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發表了演講。部分美媒在報導沙利文此訪時,不約而同地將關注點放在了“拜登政府如何繼續拉印抗中”上。

李海東:炮製荒唐涉華敘事,國際社會並不認同

當前世界格局正經歷重大轉變,中美關係成為決定其方向的關鍵性要素。

某些美国议员挑衅一个中国原则是在玩火

  美国国会参议院外委会当地时间21日审议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这份长达200多页的法案中有50多处提及中国台湾地区,公然宣称美方应定期对台军售、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甚至主张美方应给予台湾与他国政府所谓“同等待遇”等。 这是美国国会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玩火!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严重挑衅!此举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违背美方在台湾问题上向中方作出的政治承诺。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也是中国的红线。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但美方有些人对此仍心存幻想和误判,打错了算盘。 不少分析人士称,美国会这份所谓法案鼓吹要加强与台湾地区的“伙伴关系”,实际是把台湾当成棋子和炮灰。美国前海军陆战队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可以成功地保卫台湾对抗大陆——但这只能在梦里”。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某些政客不要低估了中国人的决心。谁要是敢试图越过这条红线,必将遭到中方最严厉的回击。绝不会丢失自己的一寸土地,这是中国对人民、对历史的承诺,说到就会做到。 奉劝美方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打危险的“台湾牌”。中国多次强调,愿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同时不承诺放弃其他选项,任何选项都不排除。对于这一点,美方某些人不要再有任何幻想和误判。 中国人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来干涉。中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历史进程! 承印人:環球電視臺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

從DeepSeek看美國“斯普特尼克時刻”情結

近期,中國開源大模型DeepSeek的出現,在全球科技市場引發震動。

章玉貴:世界經貿穩定需要中美共擔責任

在全球經貿體系面臨動盪和不確定性的關鍵時期,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的美國和中國理應彌合分歧共擔責任,著眼於世界經貿格局尤其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避免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步伐頻繁遇阻。

最近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