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周四(25日)起訪華3日,成為7年來首位到訪的日本的首相。在貿易戰背景下,安倍此行率領500人的企業家團隊,力谷經貿目的「昭然若揭」;中方也高調歡迎日揆到訪,釋出善意,各取所需。雙方簽署逾50份第三國合作備忘錄,並重啟2,0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
記者:盧沛立   互聯網圖片

安倍在貿易戰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周年雙重背景下訪華,加上與2011年前首相野田佳彥訪華已事隔7年,令此行更具破冰意味。安倍起行前已表明有意將兩國關係提升至「新階段」。中方也隆重其事,以高規格款待安倍,又在天安門掛起中日國旗。《共同社》形容此舉突顯中日關係回暖。

安倍抵達北京後,先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紀念活動,翌日與總理李克強和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安倍與李克強會談時表示,雙方確認了互不構成威脅的原則,呼籲發展自由公平的貿易關係。安倍又邀請習近平訪日,希望通過持續高層互訪強化關係。李克強表示,中方希望中日重回穩健及正常的雙邊關係,兩國均認為應保護自由貿易。雙方東海主權爭議避重就輕,僅表示同意使東海成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

中日擴大第三方市場合作
安倍和李克強共同見證兩國企業在「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上,簽署逾50份備忘錄,涵蓋基建、環保、金融、技術多方面。具體合作項目包括,日本JFE工程等企業聯合體將與中國企業推動泰國中部春武里府的智慧城市項目;伊藤忠商事將與中信集團擴大德國海上風力發電項目的投資;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向第三方市場基建投資提供聯合貸款。

中國央行也宣布,中國人民銀行與日本銀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旨在維護兩國金融穩定。對上一次協議到期日是2013年9日,當時的規模約為200億元人民幣。是次協議重啟將金額提高10倍(2000億元或34000億日圓),協議有效期3年。人民銀行授權中國銀行東京分行,擔任日本人民幣業務清算行,此舉有利中日企業和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令雙邊貿易投資更便利。

建聯絡機制免軍事衝突
經濟以外,雙方同意年內展開「海空聯絡機制」,避免兩國軍事摩擦。雙方簽署了《中日海上搜救和救助協議(SAR)》及重啟防務交流。分析認為此系列措施有助管控海上衝突,也是自2012年日本將尖閣諸島(釣魚台群島)國有化後,首次恢復交流活動。

分析認為,日本在經濟上靠攏中國的最大誘因,是美國經濟政策反覆。北大教授梁雲祥認為,中美關稅戰令日本商品有機會取代美國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也減輕貿易戰帶來的壓力。但他坦言,改善關係僅為各自利益,若遇到東海、南海、台灣爆發危機時,中日關係仍然很脆弱。

日本結束39年對華援助 中日「平等」雙贏
安倍晉三訪華其中一個焦點,落在日本終止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日本自1979年對華提供援助,至今金額已達到3萬億日圓(約2,100億港元)。安倍訪華時提到,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系,ODA的歷史使命已完成。中國官媒包括《環球時報》,正面評價ODA對華貢獻。有分析認為,日本此舉除了希望擱置歷史爭議,也代表日本正視中國崛起,真正平等看待兩國關係。

中日在1972年建立外交關係,福田糾夫、大平正芳兩屆內閣致力發展中日經貿,遂在1979年正式開展對華援助。日本對華ODA分有償及無償兩部分,無償援助佔整體10%以下,有償部分利率僅2至3%,償還期達30年。款項大部分用於中國的基建,對80、9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的中國尤其重要。

在安倍宣布終止ODA後,中國官方雖然未公開表示感謝,但透過官媒肯定日本對華經濟發展的貢獻。《環球時報》發表文章,肯定日本ODA對中國的貢獻,稱其協助中國在90年代克服經濟發展瓶頸。但強調,日本也從中國改革開放中得到利益,例如日本通產省和經濟界希望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再讓中國以該筆資金購買日產設備,並改善對日出口運輸手段,從而令雙方獲利。

日本國際政治學者六辻彰二認為,日本此時終止對華ODA是正確的選擇,對中方來說也樂意接受。首先,日本通過展開對第三國聯合援助,鄭重承認中國經濟大國的地位;其次安倍也回應了國內保守勢力的聲音,贏得日本社會認可安倍政權的對華外交,達至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