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首晟去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中國失創新科研重要推手
著名美國華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張首晟本月1日去世,終年55歲。張是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門生,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華人物理學家」。張近年推動與內地科學家合作創新科研,是中國拓撲絕緣體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成為受倚重的海外精英,其離世無疑是科學界一大損失。
記者:盧沛立    互聯網圖片

張首晟死訊傳出時,其家庭發言人澄清張死於三藩市,而非史丹福大學。張家發出的聲明稱,僅提及他曾與抑鬱症抗爭。並稱張「通過科學研究見證世間的壯麗,並為全世界帶來了孜孜以求的精神。」三藩市法醫部門只確認死者身分,並無死因,但當地警方則以自殺結案。

張首晟1963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江蘇,少年時入讀復旦大學,1983年取得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後赴紐約州立大學修讀物理學博士,師從楊振寧。1995年被聘為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於2007年發現「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他多年來幾乎包攬物理界所有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里基礎物理學獎等。

張首晟師從楊振寧。

返國推動科研獲譽無數
張首晟於2009年入選俗稱「千人計劃」的中國海外高層次人材引進計劃,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成為中國教育與科研事業極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去年更成為高層次的專家。他和香港大學校長張翔等8名科學家,受聘組成中關村海外戰略科學家委員會。據指此舉是為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建設具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17年,他與華裔科學家王康隆、上海科技大學教授寇煦豐等團隊合作,在《科學》發表文章,證實「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被命名為「天使粒子」。同年7月,他獲得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亦有到賀。

創立「丹華」連接中美
張首晟的事業,其實一直注重連結中美兩國的科技市場,並致力推動中國基礎研究、人材培養和學術交流。2013年,他與學生谷安佳創立丹華資本,據稱「丹」是史丹福,又有「赤子丹心」之意,「華」取自中華,意在以史丹福大學為核心,專注投資美國創新科技及商業模式,連接美國的創新與中國市場。在張的帶領與推動下,中科院物理所、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很早便開始了拓撲絕緣體研究,使中國成為該領域的國際研究中心之一。張與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等合作,預言了三種拓撲絕緣體材料(Bi2Se3、Bi2Te3和Sb2Te3),是材料物理領域一大進展。同時,張又與清華大學薛其坤等開展合作,在拓撲絕緣體基本性質研究方面取得多項開創性成果。他於2011年獲頒中國「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張首晟於2017年發現「天使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