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香港的成功,獨特的模式說起,就是香港擁有世上獨有/開創性的五種行業/經營模式:衣─港式修身纖體行業(修身堂、現代美容和變靚D);食─新派粵式酒樓(稻香)、茶餐廳 (翠華)和涼茶甜品店(許留山) ;住─香港獨有的地產文化(樓花、二手買賣);行─八達通;學─明星補習社(津理、英皇和現代)。

分析當中的成功要素,分別是:衣─銷售催眠的最高境界,落閘放狗的密室談判法;食─九唔搭八,最緊要(客)受的混種跨界經營;住─超強演技,最具殺傷力的仲介銷售;行─用者至上的方便法則;學─補習娛樂化,天王天后的眼球力, 香港獨特模式的成功輸出至,中國特別食之餐飲業和住之地產業。

多年以後港貨再不是流行指標;回想八、九十年代的內地,港貨和粵語被認為先進文明的標誌,如今我們跟日本貨一樣大江東去,聲寶牌電飯煲、花王洗髮水換成格蘭氏、海爾、霸王等本土品牌。當年如日中天的Forti運動鞋、Uringt運動服、鱷魚恤,換成李寧、安踏、雅戈爾,港式品牌日漸邊緣化。

香港警醒時,已是後知後覺,當格蘭氏微波爐稱霸全球,港人聞所未聞,聯想收購IBMPC,港人不以為然,到了股神遠度深圳,長時間持有比亞迪20年,阿里巴巴開創B2B商務模式,領導全球,我們才震驚不已。

十年前我對香港品牌有獨特的分類法,共三個門類:第一原創品牌(original Brand),如鴻福堂、莎莎、卓悅、周生生、周大福、百老匯、佐丹奴、金利來,不過又可分為已被中資和外資收購的本地品牌(Local Brand Merged by Oversea),如許留山、明報、恒生銀行和鐳射等,外國人本地品牌( Local Non-chinese Brand )如盛智文棄加籍做中國人的蘭桂芳、誠哥的屈臣氏,由兩位老外創辦的太平洋咖啡(現在持有者是從其士集團買過來的華潤集團),中國港資品牌(China HongKonger Brand),即在中國市場先發起的百麗集團。

第二混血品牌(Mixed Brand),例如全面收購回来的Esprit,買斷中國地區的永久收益權的味千拉麵,還有由鄭裕彤和劉鑾雄聯手收購,在香港有50年品牌使用權的SOGO等。第三上市品牌(IPO Brand),即是內地品牌在香港上市,然後打造成港資企業,進軍世界,如國美和波司登等。

最後港式品牌及企業形象,可能還擁有的八個優勢:(1)領導層做事、管理經驗較豐富, (2)管理人員較盡責,做事勤奮到位, (3)國際視野和網絡較好,消息掌握快,(4) 靈活變通,中西合壁,(5)內地消費者對香港的信心/迷信,(6) 港式仲介的理論和實踐是獨步天下,(7) 品牌歷史較悠久,如珠寶業和亞洲菜,( 8)美容教育等極具專業的高度服務性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