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青島實驗室和海南島研發「海水稻」。新華網圖片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惜食文化興起,越來越多港人意識到永續飲食的重要性。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與《惜食地球人2》攝製隊伍走遍歐洲,南北美洲,亞洲各地,訪問各國有識之士如何開拓新的食物資源,包括以植物性蛋白製造人造牛肉、以樹皮烘培成餅乾、家居養殖可食用昆蟲、將塑膠轉化為可食用菰菌、進食過期食品等。《惜食地球人1&2》中文版可以在港台官網和YouTube欣賞。《惜食地球人2》英文版將在今年2月電視播放。在這一輯的《惜食地球人2》希望會比上一輯為觀眾帶來更多啟發,了解更多的飲食選擇,能夠更有效決定土地的未來。

上世紀的綠色革命,推行農業機械化,使用大量化肥和農藥,成功在短短數十年間推高產量,拯救無數在饑餓邊緣的人。與此同時,地球付上代價。這種耕作模式,已沒法應對未來糧食不穩的挑戰。由技術發展推動的食品工業,跟永續發展漸行漸遠。在當今,環保意識醒覺,本土意識抬頭的年代,世界各地有人運用創意思維、高端科技和古老智慧,尋求永續發展的糧食方案。

第六集《稻亦有道》我們分別探訪了 越南、青島和海南島。

全球暖化,水位上升, 越南這個湄公河三角洲糧倉,正面臨農地出現鹽鹼化,引發糧食危機。原本盛產稻米的土地,每年有四、五個月出產不了稻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剛在去年年底發佈,在青島實驗室和海南島研發的「海水稻」,改變稻米基因,令稻米可以抗鹽鹼,在被海水倒灌的土地上生長。中國的研究成果可否成為越南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