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餘大縮水僅得587億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佈《2019年財政預算案》,紓民困措施「減糖少甜」,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等「三糧」變「雙糧」,薪俸、入息退稅上限縮水至2萬元;每季差餉寬免最多減至1,500元。政府預算動用1,500億元投資未來,融入大灣區建設,包括大力拓展金融創科、支援企業和基建等措施。建制派指《預算案》保守兼「少甜」,重經濟輕民生。
記者:黃新杰  李泳林  蔡朗清  盧沛立
攝影:黃雲慶

結上與《預算案》封面同為粉綠色領帶的陳茂波,宣讀新《預算案》時指,2018/19年年度盈餘會由上年度逾千億元銳減至587億元,但財政儲備則增至1萬1千6百餘億元。雖然,陳茂波稱《預算案》在提升公共服務、支援企業、利民紓困和投資未來方面,毫不吝嗇,但他在長達26,000多字演辭中,着墨最多的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即發展大灣區創新科技中心。其中「發展」兩字出現161次,「經濟」113次、「金融」45次,以及43次的「創科」和38次「投資」、21次「大灣區」。反觀在社福、紓困等方面,「市民」出現28次、「津貼」14次、「長者」9次、「民生」有5次、「福利」有3次、「基層」有3次、「弱勢社羣」僅1次。

《預算案》動用1,500億元投資未來
陳茂波指,出於環球經濟不明朗和波動的憂慮,外圍壓力增強,香港增長顯著放緩,企業對前景的信心轉弱。應將香港本身的優勢,配合施政報告各項措施的撥款,預算案會共動用新資源約1,500億元應對,特別是配合「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預算案》提出支援中小企的多項優惠措施,以及在融資、保險方面的優惠,並大力支援綠色金融、科技企業在港發展;又注資20億元助生產商建立智能生產線等。

工聯會約30人到立法會外請願,要求財爺善用盈餘,加大力度推出紓困措施。

市民最關心的一次性紓困措施上,政府縮水「減甜」,其中寬減2018/19年度75%的薪俸稅、個人入息稅以及利得稅,約有205萬名納稅人受惠,但寬減上限就由上一次3萬元減至2萬元。另寬免四個季度的物業差餉,但每戶每季上限1,500元,比上次少1千元。至於綜援、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政府發放額外一個月津貼,但比之前出「三糧」減少。長者醫療券也一次性地提供額外1,000元,累積上限由5,000元增至8,000元。政府擬動用200億元購買60個物業,營辦130項社福設施,同時提出預留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

議員轟無照顧「N無人士」
公民黨郭家麒批評《預算案》沒照顧「N無人士」,並非關愛社會的表現。工黨張超雄批評《預算案》是「愈派愈貧富懸殊」,經濟內容佔逾100段,只有約50段關於民生,批評政府在民生紓困方面着墨太少。社福界邵家臻批評陳茂波是「高薪低效」球員,在關愛方面只是「揼波鐘」重複議案。街工梁耀忠認為《預算案》是「撐企業、不保就業,穩經濟、不理民生」,對民生問題蜻蜓點水。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批評,《預算案》豪花千億元於基建,但對房屋、醫療等重大民生開支卻是九牛一毛,是「重基建、輕民生 」。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預算案》審慎保守、蕭規曹隨、新意欠奉。她指政府以錢解決醫護人員薪酬等問題,但問題是非能單純以金錢解決。工聯會形容《預算案》是「平淡少甜、缺乏驚喜」。該黨立法會議員麥美娟則認為,《預算案》對基層醫療方面着墨不多。

特首林鄭月娥稱,深信各界會支持新《財政預算案》,她指很多措施和其《施政報告》重點一脈相承,例如在創新科技方面必須持續作出投資,希望不久將來能夠在香港及大灣區建設一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市民心聲

 

蔡小姐(美容業) :「基層難受惠,政府有能力派,4至6千蚊就差唔多;數碼港等創科項目淪為地產項目。」

 

 

郭先生(金融業):「都受惠減稅,但唔會多;去晒蝕錢基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