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宗

昨(22)日是冬至,所謂冬大過年,中國傳統都會一家人齊齊整整,團聚「做節」。過往冬至經常都是相當寒冷,但大家有否留意到今時今日的冬天依然是「暖笠笠」。

全球氣候暖化,極端天氣頻現,糧食減產,面對各項危機,國際社會必須通力合作。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剛於上周日結束,加時約40小時,為歷時最長的一屆。近二百個國家經過超過兩週的談判,未能就是次談判的核心議題——《巴黎協定》第六條有關碳交易市場的實施細則達成共識。有關議題需留待明年11月於英國舉行的周年大會上繼續討論。

儘管國際間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未有突破性發展,香港特區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絕不會鬆懈。政府致力與國際社會同行應對全球氣候危機,一步步落實《巴黎協定》的目標。

中星均以2030為達峰目標

2015年《巴黎協定》獲通過後,為制定長遠氣候政策,特區政府已於2016年成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高層次「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加强督導和統籌各決策局和部門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並銳意將香港打造為一個綠色低碳宜居城市。翌年,隨即公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詳細闡述了在減緩、適應和應變氣候變化三方面所採取的主要措施,並定出在2030年把香港的碳強度從2005年水平降低65%至70%的目標。該目標相等於把香港的碳排放總量減低26%至36%,而人均碳排放量將由2014年的6.2公噸減至介乎3.3至3.8公噸。《巴黎協定》要求各地盡快達到碳排放的「峰值」(即最高水平),然後進一步迅速減排。例如,在亞洲地區,中國及新加坡均以2030年為達峰目標。隨著政府大力推出各項減碳措施,香港的碳排放總量相信於2014年已達峰,並開始呈現明顯持續下降的趨勢。

鑑於本港的碳排放當中約有65%源於發電,為達到上述目標,政府已與兩間電力公司達成協議,逐步以較潔淨的燃氣發電取代燃煤發電。同時,政府會進一步推廣節能和發展可再生能源,引入「上網電價」,鼓勵各界裝置可再生能源系統,反應正面,首年已見逾5,000項目獲批。政府亦免費為合資格學校和非政府福利機構安裝太陽能光伏板;並研究在合適的水塘及堆填區位置裝設較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另外,我們亦已撥款20億元,在政府設施推行可再生能源項目。

在香港,建築物的用電量佔全港用電量90%,因此提升建築物的能源效益是減碳工作重點之一。政府以身作則,從2003年起率先為政府建築物推行節能計劃,透過各部門共同努力,截至2018年已省電超過20%。

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了更全面及進取的綠色能源目標,由2020至2025年透過節能及使用可再生能源,全政府的能源使用量可進一步減少 6%。為此,我們將為二百多幢政府樓宇進行能源及碳審計,以尋找節能減碳機會。機電工程署也會繼續向私人建築物業主推廣「重新校驗」,為舊有樓宇的機電設施「驗身」,旨在優化其運作模式,以收節能之效,以及透過「創新科技協作平台」推動以創新科技為機電設施節省能源。

運輸是香港第二個主要碳排放源頭,約佔18%。我們會繼續發展鐵路運輸、推廣新能源車船、提倡步行和締造「單車友善」環境,便利大眾低碳出行。此外,政府亦推動綠色低碳社區的發展,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重要性的認識和行動,包括惜物減廢。

正朝2030減排目標前行

根據今年7月公布的2017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2017年香港碳排放總量約為4,070萬公噸,人均碳排放量為5.5公噸。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了約34%,顯示我們正朝着2030年的減排目標穏步前行。但要達致2030年把人均碳排放量減至介乎3.3至3.8公噸,我們需要全民參與。為制訂至2050年的長遠減碳策略,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今年進行了公眾參與活動,現正分析收到的意見。

雖然相比其他國家或城市,香港是彈丸之地,但在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上,人人有責。我會繼續透過「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領導各決策局和部門,落實《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中各項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我呼籲社會各界以及每一位市民身體力行,在日常衣、食、住、行方面都應致力實踐低碳生活,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這個跨年代、跨地域、跨界別和跨範疇的環境挑戰。

香港是地球村一分子,自當義不容辭,積極採取行動應對氣候暖化的挑戰。在這個時刻,香港正處於風雲幻變的政治氣壓中,就像面對極端天氣威脅一樣。憑著特區政府管治團隊連同全體公務員同事精誠團結,專業實幹,沉著應對,我們會無懼困難險阻,堅定不移地止暴制亂,竭力服務社群,讓社會回復平靜,同時與廣大市民一起尋找出路,走出陰霾。

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