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美博弈下,中國石油在內的5家大型中國企業將在美國退市,市場憧憬中概股“回歸潮”。但近月港股交投放緩、中概股估值大幅下跌、“黑馬”新加坡交易所亦想爭取中概股回流商機。多重壓力下,香港應尋覓轉機。

1991年,南太地產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第一隻中概股。三十多年過去後,截至2021年底已有547家中企在美上市,其中214家已經退市。

中美大局下,退市企業預計還會增加;作為海外中資上市首站,與美國市場最相似的香港,成為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回流中概股的選擇。

中金公司曾預計42家公司滿足在未來3至5年回歸港股的條件。香港“財爺”陳茂波也表示,期望增加誘因吸引中概股回流香港。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也斷言,由於內地上市對於國際資本存在不便,所以股東都會偏向香港上市,港交所一定會“有著數”。

然而,香港市場流動不足、監管加碼導致中概股今不如昔,中美博弈中港股市場風險增加等因素,都會成為挑戰。

作為全球市值規模第五大的交易所,港股市場流動性明顯不足。數據顯示,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額是深交所的19%,上交所的23%,不到納斯達克交易所的10%。

相較於前幾年的暢旺,近日港股交投持續淡靜。8月3日起連續近半個月交易不足千億港元,相比之下,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多個交易日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

IPO數量及募資額大幅下跌也是港股流動性放緩的一大表現。今年上半年,僅27間公司新上市,按年大跌四成,IPO集資額按年減少90.7%至197億港元。

流動性不足無疑會帶來多種挑戰。如果在美中概股回流,香港恐怕較難在短期內順利消化,股價大跌風險不能忽視。

監管方面來看,前有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集團上市計劃被擱置,近有教培政策收緊觸發大拋售,內地監管“下重藥”,波及互聯網、教育、生物醫療等新興產業,難免令國際投資者卻步。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分析師葉尚志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說,港股流通性短期內會受到台海局勢、美國加息等問題的影響,但港股的結構性不存在問題;且內地監管制度完善,也會加強投資者信心。相信隨著中港股逐步回流,能進一步提高成交量。

近年來,新加坡交易所尋求“分一杯羹”,早前蔚來在新加坡第二上市。新交所正加緊與“出海”的中資企業洽談,新交所或將成為中概股的新選項。

但在葉尚志看來,新交所完全不會成為香港勁敵。他說,香港是互聯互通的主要樞紐,已經集中很多對中概股有興趣的投資者。

但他也提到,香港仍面臨一些危機。作為資金高度自由的金融中心,香港容易受全球避險情緒影響。目前中美關係仍在磨合,可預見美方可能會出台法案打擊中國企業,為股市表現帶來不確定性,做好法規、交易、推廣的配套措施尤為重要。

香港雖是國際金融中心,但其體量與中國內地和美國相比,資金池仍不夠大。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應拓寬與內地的資本流通渠道,讓香港保持金融穩定,以吸引中資及其他國家企業來此上市。【編輯:婕娉】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