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原居民可分四大民系語言,即客家(使用客家方言)、蜑家(使用兩廣蜑家方言,屬於粵語的次級方言)、鶴佬(潮汕方言,屬於閩南語系)和圍頭(粵語莞寶片方言,和廣州話差異較大的一種粵語次級方言)。

雖然香港只約有1,000平方公里的面積,但在英國人沒有來到以前,卻住着最少七個方言群體。今天就跟大家談一談香港幾種土著特有的語言。新界的居民以務農為主,95%以上的人口操圍頭話或客家話。

但在元朗水蕉、紅棗田一帶,卻有一種跟一般客家話不同的「平婆話」,另外,香港漁民屬於兩個不同的方言團體:福佬話和蜑(蛋)家話。離島方面,除了圍頭話、客家話和蜑(蛋)家話以外,最特別的是東平洲上面的「大鵬話」。香港水上吉卜賽人–蜑(蛋)家人蜑家語音與粵語廣州話很近似,但有一些獨有的辭彙。香港的英文名稱 Hong Kong 正正就是蜑家話發音的音譯。

由於現時水上漁民經已逐漸轉到岸上生活,迅速融入主流社會。所以到了今日,保留蜑家口音的蜑家人只集中在港島南區、大嶼山的大澳或長洲等小漁港。由深圳西部傳入大鵬話,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不粵不客,又粵又客,系屬不明,也有人說它是「軍話」。「大鵬話」中至今還保留着一種獨特語調,當地人稱之為「千音」,其來源卻是十分獨特。原來所謂大鵬城,本是明朝初年修築的大鵬守禦千戶所城,城內外居住的軍隊與家屬至少有2,000人,而周圍數十里範圍內人煙稀少,這裡就自然成了附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來自天南地北的官兵們突然聚集到一處巨大的軍營堡壘中,內部交流必須使用一種當時的「普通話」。從辭彙看,大都是粵語和客家話的辭彙,各有千秋,真的很難下判斷。但是辭彙容易變化,光是從辭彙確實很難說個明白。

語音方面,大鵬話也有粵語和客家話的特色。從聲母看,中古全濁聲母清化後全部送氣,看起來是客家話,但又具廣州話的特色。究竟這個方言應該歸入粵語還是客家話呢?經過學者初步分析後,認為這是一個大概600年前的粵語,進入大鵬半島以後,從明代中業起跟客家話不斷接觸而產生的一種特別的口音。但在香港只有東平洲有人說,成為孤島語言。香港的客家人是土著之一,客家話重要性不在話下,當中又產生了次級語言平婆話,這種話原出於惠州中部片區,實際上來源福建之漳潮客家話群,屬閩南客家話的一種,受閩方言之影響頗深。原來香港还有一處小小的地方─大埔汀角,產生了一種本土的香港語言「汀角話」。 筆者希望港府儘快採取語言活化和保育措施,挽救這種將近失傳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