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藍眼淚」因為海洋垃圾奇景難見。互聯網圖片

台灣飽受海洋垃圾威脅,不但金門、馬祖等自然風光景點受破壞,馬祖「藍眼淚」被消失「欲哭無淚」;有環保團體發起「島航計劃」調查海洋垃圾的情況及數據,環境保護署推動減塑及漁網實名制,源頭減廢。

台媒報道,「島航計劃」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海洋大學,今年6月開始進行海洋漂流垃圾調查,先後17次繞台一周實地調查與紀錄,高達76%的航次目擊海洋漂來的垃圾達698件,塑膠類垃圾佔66%。東北角至北海岸、蘭嶼海域的海洋垃圾密度較高。金門、馬祖、澎湖等地更是重災區,哪裡的海岸已非記憶中的,水清沙幼浪花共舞景致。連馬祖著名的「藍眼淚」自然現象,也因為垃圾封海,難再在夜色中閃耀,消失至「欲哭無淚」。

源頭減廢推動減塑
荒野保護協會統計歷年清理的海灘垃圾發現,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平均每米分布有0.7公斤垃圾,這是「海哭的聲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表示,台灣90%海岸無人煙,也無法動員人力清理。現時被清理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沒被清理的更是未知數。

環境保護署去年7月與環保團體,成立「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專家認為,要減少海洋廢物,首要是源頭減廢,推動減塑政策。2020年要求餐飲業飲店家,客人在店內用飲料不提供塑膠吸管,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等物品。

海保署聘請潛水人員清理海底垃圾。    海保署圖片

高雄推動漁具實名制
環境保護署也和漁業署討論,建立漁網回收補助機制,鼓勵養殖戶選用重複可用的物料作業,減少廢棄漁網和發泡膠等廢物產生。漁港基隆已推動漁具實名制,漁網要漁民的署名,觀察基隆試辦情況,再考慮是否擴大至全台其他漁港實施。

海洋委員會保育署(海保署)稱,今上半年各縣市清除的海洋垃圾達55公噸,當中資源垃圾佔7.4%(塑膠瓶2.9%,鐵罐1.1%,鋁罐0.7%,玻璃罐2.4%,廢紙0.3%)。非資源垃圾92.6%(竹木10.7%,發泡膠6.8%,漁網漁具8.0%無法分類垃圾67.1%),難以回收的比率達90%,清理後還須付運及焚化處理,衍生更多費用,凸顯海洋垃圾問題迫在眉睫。

工作人員將大批海洋垃圾搬上岸清理。    海保署圖片

海洋不會產生垃圾
海保署表示,海洋不會產生垃圾,全因人為活動所產生。海洋垃圾亦進入食物鏈危及生態,影響人類健康。海龜、海鳥、鯨豚誤食塑膠垃圾致死已非新聞。塑膠垃圾因日曬裂解漂移,聚集形成五大洋「垃圾渦流區」,面積幾與美國一樣大,泡在海面的塑膠微粒被形容為「塑膠濃湯」,科學家證實塑膠毒素已進被魚類吸收,人類以魚為食物亦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