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元與男友JOE享受零浪費的生活。

浪費,是一個壞習慣;很多人視惡習而不見。北京一名女孩和英國男友,過了一年多零收入及不胡亂消費的生活。看似不可能,卻又理所當然。希望透過這個故事,讓習慣浪費的朋友反思。
本報記者  互聯網圖片

《騰訊新聞》報道,居於北京的武漢女孩余元(27歲)現和英國男友Joe,一起在北京三環一個60平方米的房子裡生活。她說:「實行『零浪費』的生活方式,大概已有一年時間了。在家裡我倆各有一個衣櫃,裝下各自所有的東西。在過去的三個月,我們產生的生活垃圾,只有兩個杯子那麼大的玻璃罐這麼多。」

三個月所產生的兩玻璃瓶的垃圾。

美家庭短片帶來反思
余元從小在武漢郊區的鄉村長大,家裡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很好,她從小被父母拿來和他們比較,開始萌生輟學的念頭。余元在17歲那年買了火車票,通知父母後獨自到北京「北漂」。因為生活自主,也等於失去自控能力,住在15平方米的出租屋裡,她的生活用品、衣服越堆越多,曾經塞了近500件衣服,房間裡連落腳的地方也沒有。

兩年前,她在網絡看到一個短片,說的是一個美國家庭(Bea Johnson)的一家四口,一年的垃圾量,用一個罐子就能處理。「當時非常震驚,也是第一次知道,世界上竟然有『零浪費』的生活方式。開始反思,活得是不是有點浪費?」

平價皮鞋。

衝破障礙執二手家具
2016年新年,房東把房子賣掉,余元兩周內要搬走。她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搬到現在這個60平方米的新家,只帶了十分之一的東西過來。2017年6月,她作出一個更加大膽的決定,辭掉外企的工作,放棄不錯的收入,想試試看「零浪費」的生活方式。結果,在這兩年裡沒買過一件衣服,沒用過一個塑膠袋,沒買過一瓶礦泉水,更沒點過一次外賣。家裡的大部分東西,都是上次搬家帶來的,余元和英國男友Joe,開始減少製造日常的生活垃圾。

紅色的坐椅是從垃圾堆撿回來的廢物。

剛開始的時候兩人很不習慣,覺得用不慣二手的東西。後來慢慢發現,這只是個很小的心理障礙。「零浪費」,不是指沒有任何垃圾的生活方式,而是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垃圾。她在附近的垃圾堆,發現一張紅色的躺椅,早上看到它之後,整天都惦記着,晚上11時下班跑去把它撿回家。這張躺椅,沒有任何損壞,唯一缺點是布套有一點油漬。

月事杯能循環使用12年
余元和Joe這對異國情侶,去年8月,突發奇想:在滿足日常生活情況下,兩個人在三個月的時間裡,會製造多少垃圾?答案是:兩個小小的玻璃罐。

這些垃圾分別是:桶裝水塑封膠帶、用過的膏藥、玻璃瓶的廣告標貼、棉籤、快遞包裝袋、零食袋和食用鹽袋等等。

如何處理廚餘?兩人有一套把廚餘變成黑金土肥料的方法。用收納箱DIY一個堆肥桶,再用不銹鋼容器把日常廚餘儲起來,放在冰箱冷藏7至10天。最後把廚餘倒進堆肥桶,與泥土、樹葉一起攪拌混合,待時間將其分解腐爛,約兩個月後,自然降解變成肥沃的黑金土,除了自用,還可送給喜歡種植盆裁的退休鄰居。

他們還有兩個原則:一是不買帶包裝的商品或食材,二是不使用一次性製品。兩人現在出門,多會帶數件生活必須品,如不鏽鋼水杯、布袋等。就算外出用膳,也自備便當盒和餐具。

零浪費無包裝商店。

開設零包裝小店傳理念
個人護理用品,如牙刷、牙膏、洗澡沐浴液等全是親手做。用的原料也是無添加,可以降解,不會產生垃圾。就連女生用的一次性衛生巾,她都找到替代品。余元在網絡看到了一種能循環使用12年的衛生巾(月事杯)。只需每次使用後再以熱水消毒,就能循環使用。看中一件商品,兩人會想,家裡有甚麼東西能替代它?它的品質和款式是不是耐用的?三思而後買。

這種「零浪費」生活過了約一年時間,覺得效果還不錯。遂在今年一月,余元和Joe一起開了一家名叫:THE BULK HOUSE(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小店。無包裝,指的是商品沒有任何包裝,因為擔心製造更多的商業垃圾。從三月到現在,小店只產生了一罐垃圾。朋友家人知道他們的故事後,非常支持,他們甚至開始減少日常的生活垃圾。「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很渺小,但真心誠意去做,將影響很多周邊的人。我覺得這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持之以恆就會走得更遠。」余元說。

余元邀請零浪費者到中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