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鯨手法被批評不人道。

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基於《國際捕鯨管制公約》在1946年成立,目的是為了保護鯨魚資源及捕鯨產業有序發展。原成員國包括日本,共有89個國家,當中逾半數是反捕鯨國家;日本、挪威和冰島則是最大的捕鯨國家。自1986年捕鯨禁令實施後,日本1987年在南極海、1994年在西北太平洋持續以科研為由捕鯨,每年約捕殺200至1,200頭鯨魚。因部份鯨魚被賣往食肆,日本的科研說辭,一直受到保育團體質疑。

挪威和冰島雖然是IWC成員,卻無視《公約》,擅自有限度商業捕鯨。挪威是第一大捕鯨國,每年配額為999頭,在2010年至2015年間,他們在國內水域獵捕了1,286頭小鬚鯨,但該品種並非瀕危品種。冰島方面,漁業和農業部也有捕殺鯨魚的限額,如2015年可捕殺154頭長鬚鯨和229頭小鬚鯨。

支持捕鯨人士認為日本的飲食文化不容干涉。

反對捕鯨的主因是為了恢復鯨魚的數量,在已發現的13個鯨魚品種中,有6種是瀕臨絕種,當中長鬚鯨瀕臨絕種的原因,就是在19至20世紀被大量捕殺。再者,現時捕鯨船採用的捕獵方式極不人道,他們利用金屬彈頭的魚叉射殺鯨魚,鯨魚被多枝魚叉擊中後,因大量出血導致大海血紅一片,繼而緩慢帶着痛苦死亡。

支持者則認為,捕鯨是符合所屬國家文化和需求的行為。以冰島為例,他們指鯨魚消耗太多沿海的魚類,讓捕魚活動受阻。此外,如同日本,捕鯨在北歐國家被視為傳統,但冰島人不吃鯨魚,而是供旅客食用,或是加工成魚油出口,部份小漁村視為一年少有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