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政府部門資訊不流通,只因官員不作為。 互聯網圖片

內地網絡資訊發達,卻因政府部門各自為政,出現「資訊孤島」情況,有居民報失身分證,部門未有統一通報作廢,舊證遭人盜用成立公司,失主勞民傷財維權,才能免除法律責任。政法專家稱,事件反映政府部門不作為擾民。

《新華網》報道,兩年多前,就讀重慶一所專科院校的學生金美林(19歲),因不慎遺失身分證及錢包。有人以她的身分證,到廣州市增城區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把金美林註冊成廣州市一間服裝公司的法人。一年多後,金成了全國「老賴」(欠債人)。去年12月,廣州市法院因服裝公司欠付300多萬元貨款案,發佈限制消費令,限制法人金美林乘高鐵、住宿星級酒店等消費行為。

購高鐵票被拒始知出事
同月,金美林聖誕日欲網購高鐵車票回家,訂票平台發短信稱,她被法院依法限制不能乘坐高鐵,才如夢方醒。經追查後發現,個人已報失的舊身分證,事後在廣州及清遠被盜用。不足一年,她已成為兩家公司的法人和三家公司的監事。她現時只是剛畢業在藥店工作的員工。被列入「老賴」名單的金美林,雖然滿肚委屈,還要連夜到廣州維權。她先到廣州市增城區市場監管局,說明情況,再按廣州市工商部通知,進行筆跡鑑定,因涉及五家公司,部門間又不認同最初的報告,惟有進行五次同樣的筆跡鑑定,耗費9,200元人民幣。金美林事件,只是無數事例的冰山一角。

部門不作為後患無窮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稱,身分證資訊無法在政府各部門流通,只因各部門間存在「資訊孤島」,「身分證資訊既要保護,也不應和登記部門產生資訊阻隔。」他認為,要證明個人身分證資訊被盜用不容易。違法成本過低、維權成本太高,為受害者帶來更大的壓力。

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制辦立法諮詢專家阮子文表示,發證機關得悉有身分證被報失後,若能直接將報失的身分證註銷,便能杜絕犯罪分子的不法行為。當事人維權之難,是行政機間及部門不作為引致。曾任職第二代居民身分證晶片設計公司的技術員透露,二代身分證藏有儲存簡單身分資訊的晶片,如不從源頭撤銷資訊,坊間有設備能讀取身分證資訊,報失的身分證,將會不斷地被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