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

幾個月前,網誌題為「廚餘回收:中央處理 發電為本」,簡介了香港廚餘回收的新里程及大圖像,一方面減堆填區壓力,另一方面添本地可再生能源,一舉兩得!

「大哥加二哥」廚餘消化多

上回介紹北大嶼O·PARK1,此先進設施在本港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網絡中,堪稱「大哥」!去年中率先出世,善用厭氧分解 (Anaerobic Digestion) 技術,轉廚餘為生物氣,產熱產電。

上文亦透露了「二哥」的行踪!為加快加大本地轉廚餘為能源的整體消化量,除覓地建專廠,北大嶼O·PARK1及北區O·PARK2外,政府靈活變通,創新研究善用合適污水處理廠及其邊陲空間,開展「廚餘及污泥共厭氧消化」 (Anaerobic Co-digestion)。近日,我走訪大埔污水處理廠廚餘回收先導項目,簡稱「共厭氧消化」吧!

共厭氧消化 協同效益多

故事可追溯至《2016年施政報告》,首度開腔提及政府正研究利用現有污水處理廠設施,進行「共厭氧消化」,作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網絡的創新部分。

今年5月,香港首個「共厭氧消化」先行先試計劃開張喇!

污水處理廠出「污泥」但不污染環境。「污泥」是處理污水時,從污水中抽取出來的廢棄物,當中有機物含量高,渠務署透過厭氧消化過程,將生物沼氣轉化發電自用,環保慳電又省電費。

環保署與渠務署同事共議,若將「廚餘漿」混合「污泥」,可增添污泥厭氧消化的養份平衡,共同產生的生物氣會大增!兩部門推展「1+1大於2」的創新協作,以大埔污水處理廠一地兩用,善用邊陲空間,發揮協同效應!

環保署負責中央收集廚餘,新增「小廠房」以先進技術切碎廚餘並分隔雜質,攪成漿狀後,泵往污水處理廠相關設施「混」用。渠務署則將「廚餘漿」與「污泥」作適度比例混合,運用「共厭氧消化」科技,轉廢為能。此試點回收量每天可達50公噸廚餘。

廚餘共消化 免費收廚餘

我兄弟姊妹多,排行中間,亦是大哥,自小明白「粒粒皆辛苦」。那些年,經濟環境一般,同時各家各戶普遍子女眾多,被稱為一班班「化骨龍」,往往連煎魚的魚鯺魚尾都消化清光!

今時不同往日,政府近年正致力復興「惜食」文化,並創造了「大嘥鬼」吉祥物,喻意「咪眼濶肚窄」。我走訪大埔小學,順道帶同「大嘥鬼」宣揚惜食!該校獲政府支持,設在校小廚房,方便推行現場分餸派飯。小學生飯後,更將自己廚餘回收,倒入課室門口的廚餘桶。

學校廚餘去哪兒?今年另一廚餘回收新里程,是政府已開展的免費收集學校午膳廚餘服務,作中央回收處理。現時,全港學校午膳供應商共27間,日產約40萬份午膳餐盒,估計廚餘每天近10公噸。當中,10間供應商已參加了上述廚餘回收安排,每天回收量共約6公噸,約等於一萬份午膳的重量。

我走訪了大埔一間學校午膳供應商,據稱其整體廚餘中,餐前廚餘約佔兩成,但學生餐後廚餘約佔八成!源頭惜食文化,仍須大力推廣。

話說回頭,大埔污水處理廠「共厭氧消化」項目中,廚餘主要來自大埔區內食品製造廠。大埔工業邨內相關廠戶共15間,其中14戶已參與廚餘回收,日均產生廚餘幾十公噸。在場工友笑說,每天從鄰近廠戶送來的廚餘包括豆渣、茶渣等,一般都是「即日鮮」,仍散發着各式食材的味道,例如茶渣,香氣四溢!

家居廚餘多 下回再分解

大型廚餘回收設施方面,「三哥」及「四哥」預計於2022年面世,即是沙田污水處理廠「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以及北區O·PARK2,到時「幾兄弟」每天可處理廚餘大增至約600公噸,轉廢為能。

至於中央免費廚餘收集方面,正逐步擴大,為本地多元環境積累更多務實回收經驗,當中至關鍵的瓶頸,在於全港廚餘回收設施的總「消化」能力。故此,雙方面都步步前行,而中央廚餘收集已先從工商業界起跑,近期服務已推展至回收學校午膳廚餘,在不久未來,將更進一步在合適屋苑為家居廚餘開展回收新里程。

環境局局長 黃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