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賢在白大路小學教書時和孩子們合影。

她叫劉美賢,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的一名鄉村教師,在鄉村教師崗位上堅守初心一輩子,患肝癌去世時年僅54歲。她終生未婚,以校為家,視學生如己出,為教育事業默默奉獻,在當地百姓心中樹起一座精神豐碑。

準格爾旗位於內蒙古中部,這裏地處黃土高原邊緣,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一個個村莊散落其間。1965年,劉美賢出生在原巴潤哈岱鄉(已併入薛家灣鎮)白大路村的一個貧苦家庭。

劉美賢9歲喪母,性格內向,卻非常熱愛學習,教師是她兒時嚮往的職業。後來,靠着伯父的資助和勤工儉學,她相繼取得高中和大專學歷,1984年被白大路民辦小學聘為教師。

20世紀80年代的白大路民辦小學,只有3間土坯房,其中2間作為教室,剩餘1間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劉美賢為了備課、批改作業和自學,常常熬到深夜,晚上在凳子上支塊木板,就睡在辦公室裡。

就這樣,在白大路民辦小學工作的十幾年裡,劉美賢一直以校為家。「當時,她一個月工資40多塊錢,按說生活有保障,可她的工資基本都花在修教室和資助學生身上了,她自己省吃儉用,天天吃土豆、雜糧充饑,衣服破了補補接着穿,日子過得像苦行僧。」劉美賢的生前好友鄔麗回憶。

「她改變了我的一生。」今年39歲的個體老闆李明,是劉美賢在白大路民辦小學時教過的學生,因父母殘疾,該上學時,李明家裡連幾毛錢的學費都掏不起。劉美賢知道後,年年替他交學費、買書本,一直到他小學畢業,期間還經常帶着學生們去他家打掃衛生,擔水、掃地、刷鍋、洗碗……

「30多年過去了,每次想起來,心裏都挺感激她,沒有她,真不知道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今的李明事業有成,已經搬去鄂爾多斯市區發展。

1991年,劉美賢成為白大路民辦小學的校長。當時,學校只有3間透風漏雨的土房,她捨不得僱人修繕,自己冒着暑熱脫土坯、砌牆、抹灰。修教室、助學把工資花光了,她就在周末去收酒瓶、破爛掙錢。

「她待學生,就像親媽一樣!」白大路村村民陳滿喜回憶說,劉美賢幾乎天天為成績差的學生補課,天黑後她會提着馬燈,翻山越嶺送孩子回家;每逢下雨下雪,她就把一些離家遠的學生留在學校住,那會兒衛生條件差,孩子們身上虱子多,她不嫌棄,為他們洗衣服、做飯、輔導作業。

校長、老師、炊事員、檔案員……曾任巴潤哈岱鄉教育辦公室主任的劉培榮說,在白大路民辦小學,劉美賢身兼多種角色,春節都留守在學校,真正是以校為家,對學生的愛真正體現了教育的靈魂。

去世前1周,劉美賢拿出僅剩的1萬元人民幣積蓄,捐給了雲南省曲靖市馬龍區納章街道竹園小學的貧困學生。

準格爾旗捐遺體第一人

1999年調到原巴潤哈岱鄉中心小學後,辦公室住不成了,她就在校外租房子住,直到2016年被乾女兒郭艷麗接回家。

劉美賢事事不求索取,熱心參加助學、濟困、掃盲等公益活動,還經常利用自己的攝影特長,幫別人拍照錄像。「她是個工作狂,經常熬夜到凌晨一兩點,長期操勞過度,把身體透支了。」劉美賢的乾女兒郭艷麗痛心地說,去年1次體檢時,劉美賢被查出肝癌晚期。

患病後,劉美賢沒有恐懼死亡,也不怨天尤人,而是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回報社會對她的關懷。今年5月16日,她親自填寫了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成為準格爾旗第一位捐獻遺體的人。

今年7月17日,劉美賢因肝癌醫治無效,離開了人世,年僅54歲。家人遵循她的生前囑咐,將她的遺體無償捐獻,用於國家醫學教學和科研事業。

燃燒一個人 照亮一群人

劉美賢有先天的生理殘疾,終生未婚。1992年,12歲的郭艷麗因家庭經濟困難,面臨輟學,劉美賢知道後,一直資助她到高中畢業。後來,沒有子女的劉美賢將她認作乾女兒。「她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她的品德也影響了我們這些身邊的人。」想起劉美賢的點滴關懷,郭艷麗淚如雨下。

劉美賢查出肝癌後,郭艷麗便辭去工作全身心地照顧母親,丈夫王亞軍主動拿出工資卡,到處求醫問葯,前後花費20多萬元。前兩年,一位熟人曾請求劉美賢幫忙,以她的名義在當地信用社貸款10萬元,沒想到還款期快到了,熟人卻想賴賬,這件事是劉美賢生前最擔憂的事。「不能壞了母親一輩子清清白白的名聲,這筆錢要是追不回來,我們會替母親把錢準時還給信用社。」郭艷麗說。

患病前,劉美賢最大的願望是去貧困山區支教,因病未能成行。為了替乾姥姥達成夙願,郭艷麗的女兒郭新星主動報名去雲南曲靖市的貧困地區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