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將中國確立為戰略競爭對手後,發起一波接一波對華貿易戰、科技戰,企圖讓中美經濟“脫溝”。同時加上新冠疫情的暴發與全球蔓延,中美經貿關係形勢與全球經濟貿易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自然也影響到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台商台企投資佈局的戰略選擇。台商台企是繼續深耕大陸,還是轉向投資美國,或者回流臺灣或者外移東南亞、印度等地,是一個艱難選擇,更是一個新的考驗。尤其在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選邊站”更是左右為難。

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民進黨作出了重要戰略選擇:一是在政治上確立“抗中親美”戰略,在經濟上確立“脫中融美”戰略,鼓勵企業投資美國。二是在區域經濟發展上大力推行“新南向政策”,對赴這一地區投資的台商提供多項金融等政策支持。三是持續淡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謀求兩岸經濟“脫溝”。外部政治經濟大環境變化與民進黨當局的政策導向,給台商台企境外投資發展增添了新的變數與困難。

民進黨希望借中美經貿對抗之際鼓勵企業赴美投資,強化美台經濟關係。日前臺外貿協會又舉行“台美企業聯盟”成立大會,號稱有上千企業會員參與。但美國並非台商投資首選,也不是大多數台商適合的投資地。除了極少數大企業外,台商台企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根本不適合在高工資、高生產成本的美國投資經商,且承擔風險能力低,很難選擇投資美國。因此,投資美國的臺灣企業主要是臺灣金融機構與大型企業,且製造業大型企業在美投資成功者甚少。

可以說,民進黨選擇了美國,也鼓勵台企台商投資美國,雖然有少數企業主動或被動投資美國,但整體對美投資有限。依台經濟部門統計,2018年台商對美投資20.4億美元(只有台商對大陸投資的三分之一),2019年對美投資只有5.6億美元,較上年大幅下降。顯然,在中美戰略對抗形勢下,民進黨要台商台企選擇美國投資實在是為難了他們,讓他們陷入兩難。

在內外環境巨變之下,確實出現部分台商回流與外移,也是正常現象。有統計表明,2020年上半年,台商對新南向18個國家或地區投資只有14.1億美元,其他地區投資更少。相較之下,大陸依然是台商境外投資最多的地區。儘管過去四年台商對大陸投資下降,但投資規模仍是單一市場中最大的,也遠高於對美國與東南亞地區的投資。

《工商時報》社論(6月13日)指出,“包括工業總會、中小企業總會等業界人士的看法,台商西進大陸多年,已經習慣了大陸的經營模式,加上大陸龐大的市場磁吸效應,現實上臺商並不可能輕易的放棄大陸市場。而相對的,台企業轉戰東南亞,不論是語言或法令規章,讓許多台企難以適應”,並進一步強調“今天的大陸不只是已是全球前三大經濟體,同時更兼具全球工廠和全球市場的雙元樣貌”。美國貿易全國委員會於2020年8月11日發佈的2020年底會員調查顯示有87%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基於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不打算將生產線搬離中國。

可見,市場與利益效益原則,才是台商台企與外商投資的優先考慮與選擇。臺灣工業 總會在8月25日公佈的“2020年式部白皮書”強調,“大陸產業供應鏈完善,兩岸投資貿易緊密連接,短時間很難尋找更佳 替代方案”。可以說,放棄大陸市場,就意味著放棄了未來。特別是大陸經濟率先復工復蘇、新基建、新規劃以及對台企台商所提供的政策支持,對台企台商在大陸投資發展將起到更為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