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應重新在臺灣部署地面部隊,而且數量應達到4個師、攜帶重型裝備。”

美國陸軍雜誌《軍事評論》(雙月刊)在最新一期裡,通過系列文章,發出了這一聲音,著實是給當前已經緊張到幾乎天天上演“戰機對峙”的台海地區,扔了一顆破壞力驚人的“炸彈”。

美國真的會這麼幹嗎?美軍會真的再次部署臺灣?

也許寫這樣文章的美國人沒有意識到,美軍重新部署臺灣,必然導致台海爆發戰爭。屆時解放軍勢必採取軍事行動,打響解放臺灣的正義戰爭!

美國《軍事評論》(Military Review)雜誌隸屬美國陸軍大學(Army University),該雜誌在今年9-10月號上邀請多名軍事和外交專家討論台海局勢,除了呼籲“美軍重返臺灣駐軍”外,他們還探討了所謂“解放軍近期攻台”的可能性。

在這個以“中國武力侵犯臺灣”為主題的系列文章中,由美軍海軍陸戰隊上尉米爾斯(Walker D. Mills)撰寫的文章宣稱,“台海區域權力平衡日益向北京傾斜,如果要維持捍衛臺灣主權的承諾,美國應該重新考慮在臺灣部署地面部隊”。

曾在密西根州國民衛隊服役六年的前該州議會研究人員鄧恩(Brian Dunn)則撰寫文章叫囂,“若解放軍犯台而美國選擇介入,美國陸軍應做好準備,在臺灣部署4個師的數萬兵力及數千輛重裝軍車,以便將來犯的解放軍‘趕下海’”。

可以說,這兩名作者代表了美國國內對華極端強硬派的看法,這些“鷹”們在臺灣問題上還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刀哥問了多位研究中美問題和臺灣問題的專家,他們一致認為,如果美軍宣佈恢復在臺灣駐軍,那就是打響台海戰爭之時。

這並非是口舌之快,而是有法律依據的。

《反分裂國家法》對採取軍事手段解決臺灣問題給出三個條件,其中第二條是發生將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第三條是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美國重新在臺灣部署軍隊,已經符合這兩個條件。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反分裂國家法》不僅擺在那裡,14億中國大陸人民和解放軍執行這部法律的決心堅定不移。如果美台要越過“紅線”,那他們就必須提前準備好迎接一場高烈度的軍事戰爭。

實際上,美國過去這些年,一直在強調要維持台海兩岸軍力平衡。華盛頓採取的方式,通常是對台出售武器,從而增強台軍的軍事作戰能力。

但現實是,經過最近這20多年,所謂台海兩岸軍力平衡早就被打破了。大陸跟臺灣的軍力對比優勢是非常明顯,這種優勢是全方位的,從人員和武器的數量,到作戰技能和武器性能優勢,都是如此。

即便是美軍真的重返臺灣,甚至到臺灣部署地面部隊,也不會改變現有的台海兩岸軍力對比,除非美國把整個西太平洋的軍力、好幾個航母編隊都部署到台海,但現實來看這是不可能的。

而且,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美國人會為了臺灣,而跟中國打一場戰爭嗎?可能絕大多數美國人都不會接受。

從歷史來看,美國在臺灣駐軍,是在冷戰和對華全面敵視的大背景下的產物。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至臺灣,當時美國政府已經發表對華白皮書宣佈“放棄中華民國政府”。直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 6月27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根據當時的地區整體局勢考慮,決定派第七艦隊“協防臺灣”。

當年8月,美國第十三航空隊開始“駐台協防”。當時美國陷於朝鮮戰場,擔心解放軍一鼓作氣,渡海攻台。1951年初,台美以換文方式成立“聯防互助協定”。之後,美國國防部宣佈派遣軍事顧問團到台。

當時,美國已經將對臺灣和菲律賓的協防,劃歸太平洋司令部。1953年6月,美國援助的第一批噴氣式戰鬥機抵達臺灣。1954年12月,美台之間所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華盛頓簽字。

在這個“條約”之下,1955年1月1日,美太平洋司令部在臺北成立“美軍協防司令部”,當時在台美軍大約5000余人,隨行家屬約4000人,都享有外交豁免權。當4月,美國第十六戰鬥機聯隊自琉球調駐臺灣。

1956年1月,蔣介石對美軍顧問團官兵發表演說,強調“欲協防颱澎,必須防守金馬”。

當時,台海情勢非常緊張。1958年“8·23”炮戰爆發,期間美軍在台海地區集結了第七艦隊及從地中海調來部分第六艦隊的艦艇,形成7艘航母、3艘重型巡洋艦、40艘驅逐艦的規模。

美國空軍一部分作戰力量進駐臺灣,並且直接接管了台澎地區的空防任務。甚至,資料顯示,美軍當時在台南空軍基地都部署了Mk 7核彈,也在清泉崗空軍基地與台南空軍基地部署了搭載核彈頭的MGM-1“鬥牛士”導彈。

駐台美軍人員數量的高峰,是在1965年越戰全面爆發後。由於台方不斷“哀求”,華盛頓也擔心解放軍趁機拿下臺灣,於是增加了派駐臺灣的美軍人員。在1968年至1970年間,最多有約3萬人。

但是,隨著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美軍也逐漸減少了駐台人數。1972年的《上海公報》更明確指出,美國將從臺灣撤出所有部隊和軍事設施。1974年7月31日,美國空軍第405空中遠征聯隊及Mk 7核彈從台南空軍基地撤出,是一個標誌性的節點。

1974年底時,駐台美軍只剩5800人。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當年4月美軍在台協防司令部和顧問團撤銷,最後一名美軍在1979年5月3日離台,美軍結束在臺灣的正式活動。

1980年1月1日,美台之間所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終止。

所以,在中美關係發展40年後,兩國之間已經形成了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貿易往來,雖然特朗普政府目前執行對華強硬政策,但是兩國政府和民間在這40年裡積累了大量的合作和聯繫。

為了臺灣,華盛頓與北京完全斷交,而且兵戎相見,這是難以想像的。目前,美軍人員在台軍演習時參加或者進行指導,這種偷偷摸摸的情況是有的。但是數量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是公開和長期的。

美國對臺灣的“協防”只是口頭承諾,為什麼不落到紙面,美國人自己心裡清楚。

現在,其實美台都有一些極端勢力,他們想借機發聲,想讓華盛頓完全放棄一中政策,但是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重大的決定,民主黨的黨綱雖然沒有提一中政策,但是也沒有說公開否認。

對於美軍雜誌刊登文章,建議“美軍恢復部署臺灣”,台方不少人也很現實地認為,這不太可能。

比如,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認為,以過去30多年的台美交流經驗來看,美國會持續出售武器給臺灣,不過派軍隊進駐的可能性不大;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則委婉地說,“現在的戰爭,不一定需要美軍駐台才能創造嚇阻力量”。

解放軍戰機近日大規模越過所謂“海峽中線”,清晰畫出美台不得進一步提升勾連的紅線。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對於目前台海緊張局勢感到憂心,並認為雙方都不想進入戰爭狀態,但是一旦擦槍走火,恐怕就難以收拾。

馬英九也再次強調他所堅持的“九二共識”。他說,“一旦政策錯誤,千萬人頭落地”。

美軍方雜誌的這種討論,可以看做是對華輿論戰的一部分,是在嘗試打開美國對華施壓戰略的新空間。美國現在想把台海塑造成阻止中國崛起的主陣地,因為那裡有徹底投靠它的臺灣民進黨當局,甘願被當成“棋子”任意使用。

所以,解放軍空軍當前採取的動作,包括繞飛臺灣島、飛越所謂“海峽中線”,更多是警告蔡英文當局,不要以為有美國撐腰你就能怎麼樣。同時,也是向美國展示我們的決心。

現在仍處於博弈階段,距離真正動武還有一段距離,美國也在小心地保持這個距離。而博弈就是在鬥而不破的情況下,怎麼最大地爭取自己的利益。一旦發生戰爭,肯定是兩敗俱傷。

因此,從特朗普政府來說,其挑釁也是走“邊緣政策”。比如美副國務卿克拉奇訪台,除了“弔唁”李登輝是唯一公開活動外,其他都沒有公開。而且,克拉奇見蔡英文也沒有安排在“總統府”。

這是華盛頓避免刺激北京,更多是對美國大選和美國國內展示“我對中國很強硬”,是一個選舉策略。

現在,蔡英文當局也知道什麼不能幹。前一段時間台方在美台關係上太高調,所以美國對他們也有不滿意,克拉奇訪台的一些安排上的變化就表明了美國的姿態。所以,在台海博弈上各方來看都是有一定分寸的。

我們當前需要做的,就是繼續保持強大的軍事施壓,同時避免擦槍走火。要有堅定的決心,在臺灣問題上,畫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但凡美國越過這條線,我們就毫不猶豫地給予強有力的反擊。這一點其實無關乎能力,而是決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