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一直是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與開支最大的範疇之一。回歸以來,政府積極推展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合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指出,香港與內地教育交流應師生校並行。

隨著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教育部支持香港辦學團體在大灣區開辦香港課程學校,為港人子女提供一條龍中小學教育服務。同時,特區政府也大力支持內地辦學團體在香港開辦內地課程學校。

香港教育局在2021年7月就開展第一步工作,成立一所內地課程學校征集意向。蔡若蓮透露,已經規劃天水圍濕地公園附近位置為選址,並開始公開競逐的過程,競爭非常激烈,審核即將完成,應該很快就有結果。成功獲批的辦學團體將自資建校,或通過政府的免息貸款,大概需要兩年半建校期。

蔡若蓮亦提到,除了學校及學生層面的兩地交流,教師也應該加強互通。從內地來的教育團隊曾大力肯定香港教育在國際化和學校管理方面的成就,香港的整體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校長或老師可以把先進的經驗帶到內地學校分享,也是對國家的貢獻。

2019年“修例風波”警醒了香港社會,加強青少年對國家的認識、加強國民身份認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香港教育事業的要務。

蔡若蓮強調,香港的國民教育目標很清楚,分為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三個層面;認知、認同、實踐三個層次。通過教育課程讓青少年有了對國家的認知,情感上的認同則要從與內地的互動交流而來,“人與人的交往才有情”。

2004年至今,已有約780所香港學校與內地學校締結成超過2100對“姊妹學校”。“學生內地交流計劃”亦每年提供十萬個交流名額,讓中小學生從多角度體驗國家發展。

然而,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在接受中通社訪問時直指,香港在國民教育方面的缺陷,“太多大道理,國民教育應是一半理性一半感性。”蔡若蓮亦表認同。

2019年起,香港中學將中國歷史科列為獨立必修科;又加強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並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科,加強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慎思明辨能力,正確理解國家發展、香港定位以及世界大勢。

黃晶榕坦言,形式上的愛國教育不斷加強,現在不太理想的是,香港的國民教育更傾向講大道理,缺乏能夠觸動心靈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香港是英國搶過去做殖民統治,也知道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可有一小部分人就是不認同。我們缺乏的是情感教育,應該多講講與祖國發展有關的人物事跡,比如鄧稼先、張桂梅校長、扶貧書記等,這是未來要加強的。”

香港目前不僅面臨學齡人口流失,師資力量亦有不足。

黃晶榕提出解決辦法,就是聘請到香港讀書的內地師範類學生,以教中文為切入點。“很多師範生已經拿到內地教師資格證,基本功學科知識都沒有太大問題。‘普教中’一直是我們想推進的,對香港的語文教育也有幫助。”

他希望,教育局可以把教師納入優才計劃,讓學校名正言順招聘內地優秀人才,加強同內地教育的交流融合。

雖然疫情阻礙了兩地進一步互通,他卻認為不失為一個好時機。“黑暴”過後香港教育正逐步走上正軌,需要時間空間給各方反思,未來的路應該怎樣走。【編輯:婕娉】

承印人:環球電視有限公司
地址: 香港上環幹諾道西20號中英大廈14樓1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