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山醫學大學的研究發現,常人若持續暴露在高濃度空氣污染,吸入大量「PM2.5」的懸浮粒子,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也會提高,為歷來首次有公開研究提出有關說法。

研究結果刊登在《調查醫學期刊》,研究人員從2012、13年全台48萬名中年男性中,篩出1.2萬名口腔癌患者,然後比對2009年全台66處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在排除吸煙、嚼食檳榔等因素,再將實驗者依照懸浮微粒暴露值分成4組,發現污染濃度最高的地區,口腔癌發病發的機會明顯較高,部分患者身處的環境「PM2.5」濃度高達每平方米40.37微克。

過去的空氣污染研究大多與乳癌、肝癌、肺癌、胰臟癌等疾病連結,研究團隊首次將口腔癌連結「PM2.5」。不過團隊坦承,由於污染粒子進入口腔的數量不易測量,團隊也未能獲得實驗對象懸浮粒子曝露量的具體數據,因此,仍需進一步研究才能找出懸浮粒子在口腔癌生成機制中的作用。

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一般人每年建議的「PM2.5」暴露值為每平方米10微克。但今年上半年,台灣雲林縣、嘉義市、南投縣的「PM2.5」濃度錄得每平方米逾27微克,超標逾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