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醫療人材短缺,令基礎醫療發展受阻。

記者:張斌    互聯網圖片

中國基層醫療發展,長期面對人材、服務能力和信任缺失等重重困難;隨着分級診療等多種措施推出(表1),基層醫療服務未來雖有望快速增長,惟目前仍是舉步為艱。

人材流動的意願,始終是發展最大的瓶頸。基層醫療與大醫院之間,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主要原因是體制拉大了兩者間的差距(表2),從根本上制約基礎醫療的發展。

收入與職稱掛鈎
中國醫生的評價體系是基於職稱,職稱的獲得着眼於科研。但基層醫療接觸到的病人,患的多是小病和慢性疾病,難有科研價值,醫生也難獲得較高的職稱。

相反,在發達國家,基層醫生主要職能是治病,而不是科研。無論收入還是社會地位,前者與大醫院的專科醫生相比,差距不大。

但在中國,醫生的職稱決定一切,病人看病主要根據醫生的職稱,來決定可信任的程度,醫生收入也和職稱掛鈎。導致越是優秀的人材,越是不甘於留在基層,醫生逆向選擇逐漸流向大醫院,最終動搖基礎醫療的根本。

目前中國基礎醫療的核心是全科,但整體服務能力未如理想,除了醫生的技術水準未被信任外,藥品匱乏、檢驗能力及標準匱乏,導致服務層次受限,嚴重阻礙基礎醫療的發展。

兒科與康復科缺乏醫生
基層醫療最匱乏的兩類專科——兒科和康復科,也是全國在人材和服務能力最薄弱所在。兒科主要針對兒童,康復科則針對老年人,這是兩個需求巨大的巿場。

但是,這兩個專科對藥品依賴相對較少,對醫療服務,卻有很高的要求。若在現有的醫保體系發展,這類醫生的收益,甚為有限。正因無法依賴產品作發展,造成專科受冷落,以致大醫院也無法留住兒科和康復科醫生,更何況基層醫生。醫療服務的供求產生巨大矛盾。如不能從服務角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激勵和監管制度,吸引醫生留在基層,填補基層醫療供求間巨大缺口,基層醫療發展依舊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