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胃或十二指腸的內層被胃酸和消化液所消化而形成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爛病灶,因而得名。

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因素。胃排空延緩和膽汁反流、胃腸肽的作用、遺傳因素、藥物因素、環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有關。

幽門螺桿菌。

幾大預示信號

反覆周期性發作的上腹痛是消化性潰瘍的特徵之一,尤以十二指腸潰瘍更為突出。疼痛發作可持續幾天、幾周或更長,繼以較長時間的緩解。此外疼痛與飲食之間的關係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和節律性。

胃潰瘍疼痛的發生較不規則,常在餐後1小時內發生,1至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後再出現。

疼痛常因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慎、藥物影響、氣候變化等因素誘發或加重;可因休息、進食、服制酸藥、以手按壓疼痛部位、嘔吐等方法而減輕或緩解。

除腹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燒心、反酸、噯氣、噁心、嘔吐等其他胃腸道症狀。食欲多正常,但偶可因進食後疼痛發作而懼食,以致體重減輕。全身症狀可有失眠等神經官能症的表現。

內鏡檢查為確診消化性潰瘍的主要方法。此外常用檢查還包括X線鋇劑造影檢查、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檢測等。胃液分析對潰瘍病的診斷僅作參考。

幽門螺桿菌和紅細胞。

怎樣診斷

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結合內鏡檢查即可作出診斷。但需注意與胃癌、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膽囊炎、膽石病、胃泌素瘤等疾病相鑑別。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病因、緩解症狀、癒合潰瘍、防止復發和防治併發症。

一般服用消化性潰瘍的藥物來治療。藥物可分為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和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兩大類,主要起緩解症狀和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常與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配合使用。前者如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PPI),後者如硫糖鋁和膠體鉍。

如果確認感染幽門螺桿菌,還需根除治療。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潰瘍,根除幽門螺桿菌不但可促進潰瘍癒合,而且可預防潰瘍復發,從而徹底治癒潰瘍。已證明在體內具有殺滅幽門螺桿菌作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四環素、呋喃唑酮,某些喹喏酮類如左氧氟沙星等。PPI及膠體鉍在體內能抑制幽門螺桿菌,與上述抗生素有協同殺菌作用。

目前尚無單一藥物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因此必須聯合用藥。應選擇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高的治療方案力求一次根除成功。在根除幽門螺桿菌療程結束後,繼續給予一個常規療程的抗潰瘍治療是最理想的。這對於有併發症或潰瘍面積大的患者尤為必要,但對無併發症且根除治療結束時症狀已得到完全緩解者,也可考慮停藥以節省藥物費用。

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後應常規複查幽門螺桿菌是否已被根除,複查應在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結束至少4周後進行,且在檢查前停用PPI或膠體鉍2周,否則會出現假陰性。

本刊記者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