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換臉」APP走紅網路。使用者只要上傳自己的高清照片,即可將本人面孔與大量影視片段中的明星面孔置換。既可以自己過明星癮,又可與心愛偶像「同框」出演,大量年輕用戶選擇將自己面孔上傳網路,「換臉」娛樂。

如此「換臉」,使用者面部生物特徵資訊被盜或失控的「丟臉」風險不小。該款APP使用者協定中載明:使用者一旦上傳自己的照片進行視頻「換臉」,將在全球範圍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地將包括人臉照片在內的肖像資料授權給該公司和其關聯公司。雖然此後相關企業在輿論壓力下,對其使用者協定進行了部分修改,但風險依然存在。

一旦「丟臉」,我們將面臨哪些風險?漏洞又該如何堵上?

風險一:「丟臉」能導致「丟臉」

當前,大部分銀行等金融機構開設了人臉識別登陸APP功能。「刷臉」支付甚至是遠端簽約等場景也越來越多見。如果用戶的「臉」不安全,「錢」也將面臨莫大風險。

企業通過使用者協議等手段取得的使用者面部識別資訊面臨被洩露風險。據了解,今年2月,內地某面部識別公司的資料庫發生資訊安全事故,數百萬條個人資訊被洩露;8月,歐洲一家公司發生大規模資訊洩露事件,數百萬人面部識別資訊被洩露……公眾面部資訊被濫用風險增大。

「貿然將自己的清晰正面照上傳並授權他人進行存儲或另作他用,關乎『錢袋子』安全。」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目前法律對「AI換臉技術」規範不足,因此保護好自己的面部資訊在當下十分必要。他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快推廣相關技術規範落地應用。

風險二:「丟臉」能導致「丟清白」

當前,「換臉」技術被用在一些涉嫌違法犯罪領域的情況已不少見。記者發現一些網站用「AI換臉」「換臉視頻”等方式提供用知名藝人「面孔」「嫁接」出的視頻。這些視頻往往涉嫌色情淫穢,且難辨真假。另外,記者在QQ群和百度貼吧中以「換臉」和「換臉視頻」為關鍵字檢索發現,有不少社交群組打着「技術交流」幌子兜售此類「明星換臉」視頻。

知情人告訴記者,除販賣「換臉」非法音視頻產品牟利外,一些不法分子還利用手中掌握的貸款人人臉資訊,以此類技術進行非法催收活動,直接侵害貸款人人格權、名譽權,甚至滋生出敲詐勒索等其他嚴重犯罪活動。

北京師範大學網路法治國際中心執行主任吳沈括認為,AI「換臉」法律風險點多,從現實案例看,名譽侵權是高發問題。尤其是惡意拼接製作侮辱性、污蔑性視圖素材或者予以非法傳播、利用的,將對受害人造成的傷害難以及時發覺且極難有效救濟,需要有關部門高度關注、積極預防。

風險三:「丟臉」能導致「被貸款」

有過網貸申請經歷的人對於「點點頭」「搖搖頭」「張張嘴」之類的動作也許並不陌生。借貸者在錄入身份資訊後,網貸機構會對申請人進行「活體檢測」,以確保放款物件為本人,把關借貸安全。但記者發現,一些基於相關技術的修圖APP能夠「起死回生」,讓靜態面部照片模仿生物活體「動」起來。

在另一款宣傳語為「讓你的照片活過來」的APP中,只要載入一張包含人物面孔的照片,就可以一鍵讓照片中的人物「開口說話」。記者發現,使用者還能利用該APP決定說話內容,並可對錄入聲音進行聲線處理,調整音色音調,視聽感覺十分逼真。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不少網貸機構進行「活體檢測」時仍使用人工審核或技術含量偏低的機器審核,一旦公眾的面部識別資訊被不法分子掌握,用這些黑科技「活」過來的面孔,很可能以假亂真,讓不知情者「被網貸」背上巨額債務。

中國資訊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隨着AI「換臉」使用場景更豐富,行業和監管部門應當研發相應的「反換臉」檢測技術,來篩選相關視頻是否由「換臉術」完成。他建議,要加快建立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安全評估制度,對不同場景下AI「換臉」技術進行評估,解決相關技術濫用問題。

綜合報道